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
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内容——《什么是周长》。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方法、教学设计过程、板书,评价等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建立正确周长概念是本节课和本单元学习重点和难点,教材为落实课标要求,在编排上联系生活实际,从任意物体(树叶)入手,通过看、描、量、等一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有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生从周长的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的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说学情
1,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生活中会用“边线、一周”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但是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
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周长的生活原形,利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把生活化常识转化成数学知识。
三、说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智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能初步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梯形等各种图形的周。
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2)培养和发展学生多项思维能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2、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不同的具体情境活动或图形中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用平移的方法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测量并计算周长的方法。
四、说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探究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合作参与---探究交流等学习方法,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课件、各种平面图形
学具准备:软尺、水彩笔,树叶,测绳(或卷尺),直尺
五、说过程
(一)猜谜语,提问,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通过猜谜语,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是周长?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自然导入本节课。
【设计意图:猜谜语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通过猜谜引出“周长”一词,让学生从字面猜测:什么是周长?使学生在此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说一说,感知树叶的周长
我通过展示课件:三只小蚂蚁通过爬树叶比赛,感知什么是周长,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利用描树叶的情境,在描、说的过程中体会什么是图形的一周;再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同学描的快,有的同学还没有描完呢?”让学生体会长度并初步感知树叶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刚获得对树叶周长的体验来做裁判,判断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爬过的长度是它们所爬树叶的周长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一周是从起点开始还要回到起点,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态演示,突出了小蚂蚁爬行的路线,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在前面的基础上,提问:“图形有周长吗?角有周长吗”此时学生的心里也有了一个小小的问号,这时,我就告诉学生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长,然后紧接着问:“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后,请学生观察简笔画,描一描,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体会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对周长的含义得到完整的认识。】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联系实际,应用周长”中,分别设置了4个活动。
1、指一指: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篮球场和地图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
2、找一找,摸一摸:
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
3、描一描:
活动三:紧接着,描一描,我又请学生拿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再与学生一起演示,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这样,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说一说: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鼓励学生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封闭图形边线一周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结合开课的事例,让学生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感知周长,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从理性上认识周长。)
(四)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后,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谁的周长长?” 我分别出示一个“长方形”和“ 正方形”,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学们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软尺,量出周长。另外,及时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感悟周长的概念,体现学生认识的过程。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2、量、估腰围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已经感受到很多图形和物体表面都有周长。这时告诉学生,周长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腰围。教师首先示范测量的方法,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使学生在反复估计、测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估计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估计不是乱猜,要有据可循,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五)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利用“图形家族出难题”的情境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关画出蜗牛走的路线,判断那些图形有周长?判断是不是平面图形的周长?第二关是比较每小题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大?第三关是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已知图形的周长。联系使学生会用转化、平移的方法来解决较难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的强大视觉效果,课件展示多种形式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爱数学,爱生活的情感。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六)课堂小结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解决课前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深刻感悟本节课的意义,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一)教材练习十八第一
(二)提前探索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简便方法吗?
2、正方形呢?3、圆的周长怎么量?
【设计意图: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从课堂走向课外,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结合本课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我的板书力求精简、一目了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什么是周长
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贴图片)
图形一周的长度
测量:尺子,绳子,软尺········
七,说评价:
《课标》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的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这节课我采用师生互相评价、生生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建立学习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