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23 12:0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
课题名称
《盐到哪里去了》
科 目
小学科学
年级
四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
?
?
教材分析
?
本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盐到哪里去了》的第一课时,本课题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验证预测的能力。
?
?
?
?
?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能与其它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知识与技能
1、 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 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3、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有五个烧杯、一支玻璃棒、药匙、适量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水及学生自备材料(面粉、小苏打、熟石灰、水等)。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烧杯、酚酞粉、碱面。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
?
?
?
教学活动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魔术引入,揭示课题。
师:你喜欢魔术吗?我也喜欢,现在我想过把瘾。这是一杯清水,这是一只吸管,我用它轻轻一搅,看,什么变化?(把食用碱与酚酞的混合物放入水中,搅拌。),水变红了!神奇吧?其实,我没有魔力,只是把食用碱和酚酞放入水中,它们与水混合后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把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混合后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些固体与水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
通过魔术的手法,引出混合,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
?
?
?
?
?
教学活动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活动3
2、认识材料,板书材料
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你认识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材料(板书: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
二、探究新知
1、预设实验
师:如果我们把沙、食盐、铁粉、锯末、白糖分别放入水中,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
师:想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想)先别急,请看清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混合实验要求
1、为了使实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每只杯子中的水量、放入固体的量、搅拌的次数都应相同。
2、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每种材料只取一药匙(不要太满),药匙取完一种材料要擦净再取下一种;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子,搅拌完一杯后擦净再搅拌下一杯。
3、小组同学共同合作,一人取材料分别放入水中,一人搅拌,认真观察记录每种混合物发生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给混合物进行分类,共同填写实验现象报告单和混合现象分类表。
师:看明白了吗,没看清楚的请看课本67页内容,没问题的那就赶快试试吧!
2、学生操作、填写记录单和分类表(教师巡视指导)
师:(示意停)请同学们坐好。瞧,这组同学动作多快,坐的真端正。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拿着实验现象报告单,到前面向大家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纠正不正确的说法)
师:哪组有不同看法?到前面说说哪里不一样?观察的真仔细!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与水混合后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你是根据什么标准给这些变化进行分类的?哪个同学想到前面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分类结果?
4、学生介绍分类情况。
师:哪组有不同分法?拿着分类表到前面说说。(对学生的多种分法及时评价)
5、理解“溶解”
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分法!从你们的分类表中看到:因为食盐、白糖在水中看不见,把它们的水溶液分为一类,那么盐和白糖到哪里去了哪?(板书课题)谁想说说?
学生:化在水里了、溶解了……
(板书:水???????????溶解)
师:沙、锯末、铁粉在水中能看得见,我们说他们溶解了吗?学生:不溶解、非溶解(板书:不溶解)
?师:溶解这个词用得真恰当!那什么叫溶解呢?
学生读
6、应用巩固
师:在水中变成极小微粒均匀分散这就是溶解的特征。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食盐、白糖非常容易溶解在水中,你还知道那些物体容易溶解在水中?
学生举例。??师:好样的!知道这么多。说明你们平时注意观察了生活周围事物的变化。接下来,你还想研究那些物体与水混合的问题?
学生发言
师:那就从桌斗里选出两种你想研究的物体,用前面的办法试试吧。
学生操作:
师:(示意停)谁想说说你的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xx物体容易溶解,xx物体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得很出色。你有很多收获吧?给大家说说!
学生简评
师:收获真不少。最后,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大家课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物体从水中分离出来呢?下节课,我们比一比看一看谁想的办法多、效果好,有信心吗?我想下节课大家的表现更出色。请大家整理好实验器材。下课,同学们再见!
?
?
?
?
?
?
学生猜想的过程,也就是设计实验的过程,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
?
?
?
注重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培养,一定能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
?
?
?
?
?
?
逐步的引导过程很重要,它能使学生思维沿着有效的路线前进,并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
?
?
?
?
?
?
?
?
?
?
?
?
?
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找出生活中的溶解的例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也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溶解的涵义。
?
?
?
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时,学生的眼光是开阔的,用开阔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实现学科整合。
板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
?
?
?
极小的微粒
均匀分散在水中
白糖?????水??????????????溶解
盐????????????????????????????
铁粉
锯末??????水???????不溶解?????????

?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用书规定:第一课时教师所讲授内容应包括活动1和活动2的前半部分。而实际我所讲授的第一课时只包括活动1部分。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如果按参考书的建议,学生没有很高的操作技能、没有老师的专业引领根本完不成实验。大家知道,在过去的教材中“过滤”实验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过滤水中悬浮的细小物质的实验,实验中有一个严格的“三低三碰”的规则。而本册教材只是把它当作众多分离方法中的一个而出现,但是具体的组装方法、操作技巧如果老师不一一讲清学生很难正确操作,所以两个活动一起讲很难完成任务。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这样既保证了活动1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又能使活动2的内容不致分散。
2、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
本教材建议使用锯末做实验,其目的就是显示与水混合后会上浮。而我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发现,现在的电锯留下的锯末一般很细碎,放进水里时大部分会很快被水浸透而沉在水底,这将会给学生分类带来困惑。因此,我在准备材料时,专门选出颗粒大的锯末,保证其做实验时,锯末能浮在水上。这使我更深刻的感受到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同时也提醒了我们的课前准备工作还应包括教师必须先行亲自实验的环节,才能行之有效的把握教材、合理使用教材,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最终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