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23 12:0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唐山市乐亭县汀流河镇姚家房子小学 李玉英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科学 四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有趣的变化”,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之后,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的变化过程,为今后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奠定基础。在亲历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变化,一类是形态变化,另一类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可逆的变化既可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有利的一面,又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本单元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激励学生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本课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燃烧时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而设计的。本课从观察多种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蜡烛的燃烧后产生了什么这一个问题的猜想、实验、假设、分析现象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产生了新的物质,燃烧是不可逆的变化。并通过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的意识。
3.设计思想:
针对本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参与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入手,让学生了解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燃烧这一现象也有自己平时不知道的秘密。教材设计了一个“燃烧的变化”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对燃烧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学生对燃烧后物体的燃烧产物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燃烧现象的认识,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认识燃烧的同时,引到对蜡烛燃烧的猜想、假设、实验中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主研究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物质。让学生在自己研究的过程中,认识燃烧现象是一种有新物质生成、不可逆的过程。从而了解燃烧对人类的影响有有利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4、结合亲自实验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5、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本课实验现象,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事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
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学准备:
镊子、 火柴、 蜡烛、烛台、纸片、布片、松木片、烧杯、澄清石灰水、不锈钢托盘、 吸管 、湿毛巾、沙子、实验报告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动手动脑,认真观察,探究奥秘”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大声喊出我们学习科学的口号吧!
今天我们要探究的是哪方面的秘密呢?课件播放燃放烟花的视频,看完后提问:真漂亮啊,喜欢吗?可你们知道吗?要产生如此绚丽多彩的火焰离不开一位功臣——火药的燃烧。
点燃一根火柴,再轻轻摇动至熄灭,带领学生观察火柴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燃烧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吗?请你举例说一说。
学生举例交流后,教师总结:大家说的都是不同物质在燃烧,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燃烧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不同物体燃烧时的变化情况
1、出示常见的布片、木片、纸片等可燃物,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燃烧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写下来。
2、交流自己的猜想,简单说明猜想的依据,教师参与、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用实验来验证猜想。
教师引导:实验要做到安全有序,在操作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起来看温馨提示。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关注重点,如:用镊子夹住物体一角、观察火焰的颜色、气味、是否放热、实验中,观察现象要注意安全,头不要离火太近。闻气味时,要用手煽气,让少量气体通过鼻孔等。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其中,鼓励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表扬学生胆大心细的操作,关注学生操作是否正确,指导观察重点等。
5、实验完毕,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和先前的猜想对比,教师适时评价。
6、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得来这些发现和结论的?还记得刚才的探究过程吗?
师生共同回忆探究过程,总结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得结论。
三、探究蜡烛燃烧后会生成什么
1、教师引导:燃烧还会不会有其他秘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燃烧的秘密?那我们就用这个好方法继续探究。
通过分享,我们发现三种物体燃烧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谁发现了?所有物质燃烧后都会生成灰烬吗?有没有燃烧后不生成灰烬的物质?
2、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就蜡烛提问。提出猜想:蜡烛,它燃烧后会生成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简单说明猜想的依据,老师引导:同学们说了很多,但这些都是我们平常很明显看到的,蜡烛燃烧到底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想不想知道?那怎样才能知道?
对,实验。
4、引导学生看实验步骤一,并找出这个实验的观察重点是“杯壁”,明确注意事项如:让火焰位于烧杯中部,烧杯罩在火焰上约十秒,熄灭烛火时,别对着同伴的眼睛等 。
5、学生实验,教师参与指导,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表扬实验中分工合作好的组。
6、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教师评价。
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新物质:水。这是我们科学探究的的又一大发现,还想继续探究吗?
7、指导学生做实验步骤二,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老师特别提醒并演示:倒石灰水时一定要让石灰水沿烧杯尖嘴慢慢流到另一个烧杯中,这样才不会溅到眼睛里。
8、让学生观察澄清的石灰水,组长领回石灰水。
9、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参与其中,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指导观察实验现象。
10、分享实验现象和结论,教师评价。
11、师生总结:蜡烛燃烧后生成一种新物质,它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并对此提问:它是什么呢?
12、请两位同学配合老师完成一个对比小实验,用吸管分别向一杯清水和一杯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讲解原因:我们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通过对比,让学生得出附着在杯壁上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从而推出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四、探究物体燃烧的不可逆性
1、请同学们看两次实验后生成的物质,提问:这些物质还能复原吗?燃烧后有新物质生成吗?
教师总结:燃烧后的物质不能复原,有新物质生成,这就是燃烧的不可逆性。
五、燃烧的不可逆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提出思考:燃烧在人们生活中有哪些好处和危害?
学生自学课本中的内容,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互相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分组汇报交流结果,老师总结并课件展示。
2、认识防火安全标志,记住防火安全警示歌谣(课件出示),进行防火、用火安全教育。
六、总结
这节课的探究,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
燃烧的秘密
发光、发热
有新的物质产生,是不可逆的过程。
附表:

同学们,让我们大胆来猜一猜,想一想:这些物体燃烧会有什么现象?
物体
现 象
纸片
布片
木片
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一)
实验(一)
物体
火焰颜色
气味
放热、灰烬等
纸片
布片
木片
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二)
实验(二)
杯壁上的现象
结论
干燥的杯子
生成了:
附着石灰水的杯子
生成了:
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