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重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难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凝结现象的图片、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试管夹、温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放雨景画面)同学们看,你眼前就有一幅美丽的雨景,看着眼前的雨,你想到些什么呢?(点学生回答,教师视学生提问适当板书《雨的形成》)
师:(出示图片)你们见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吗?
(二)学习新课:
1、小水珠从哪里来?
(1)师:上面图片中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3)学生填写解释。
(4)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向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你们猜一猜,哪个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出现?
(5)学生汇报猜想并进行实验。
(6)汇报实验结论。
(7)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2、雨的形成。
(1)师:在上一个实验中,如果水滴越聚越多,会出现什么现象?与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
(2)师:由此推断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3)师: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制定小组的研究计划吧!
(4)小组合作制定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三)布置作业:
根据各小组制定的计划,完成适合在家里做的实验。
板书设计:
9雨的形成
水蒸气 遇冷 凝 结
结束语: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我希望同学们课下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向其他人询问,也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还可以上网去查询。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