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1.3 谁能生存下来 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1.3 谁能生存下来 鄂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23 17:2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谁能生存下来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执教人
导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方法
2.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情感态度
价值观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
学习重点
以地雀为例,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学习难点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课前准备
1.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   2.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30颗。   3.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
导与学设计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为了让学生体验地雀的喙对吃食的影响,创设一个地雀吃种子的情境:   将各大组分成大地雀、小地雀两个小组,大地雀组学生全部拿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拿镊子夹破化生,夹破一颗花生表示吃了一粒种子。一分钟后,大地雀组、小地雀组分别数一数“吃”了多少粒种子。   2.讨论为什么大地雀吃得多?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有力量。
1.吃花生实验。
游戏导入,情景有趣,事半功倍
自主学习
阅读分析课本第9页的小资料。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存活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2.小结:因为其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得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 3.回顾五年级《动物的防御》一课中捡塑料片的实验,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选择是否开展这一相似实验:草地上有许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我们去草地上找食吧!根据学生捡豆子的情况,不必将豆子捡完,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待学生统计数量后,告诉学生草地各色豆子数量都是30颗。 4.讨论:为什么红色或黄色豆子比较多,绿色较少?这是因为红色、黄色颜色鲜艳,很容易被发现,绿色与草的颜色一致,最不容易发现。学生非常真切地领悟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容易生存。 5.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蝶、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例如:斑马就是以条纹当作保护色,好多斑马站在一起的时候,条纹就会合为一体,看起来就像一只超大的斑马,肉食动物就不敢攻击它们。斑马的保护色可否这样理解:这种保护关键不在静态,而是在动态情况下,即有天敌来袭所有斑马逃跑时,这此明暗相间的条纹形成了一条炫目的洪流,致使天敌无法对目标做出准确判定,更不可能对斑马群体中的弱小、病老者进行识辨,从而大大降低了天敌对斑马的捕获量。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的拟态。枯叶蝶的样子像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像树枝。   ③羚羊、斑马的奔跑。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化。作为跑的最快的陆地动物,猎豹的食物是瞪羚,或幼年的斑马角马,由于瞪羚羊奔跑速度不亚于猎豹,猎豹几乎没有能力杀死一只强壮的成年雄性瞪羚。   
二、分析有的地雀生存下来的原因
大胆猜测,实验时全员参与,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经年黑道学生通过实验,合理的分析研究,就能很好的突出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
1.达尔文对地雀的研究。   达尔文正确地推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雀类都是由南美大陆的那种雀变来的。由于岛屿由于群岛位置独特,气候多样,生态系统复杂,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一方面,在与大陆的鸟群隔绝的情况下,它们的后代容易保留变异;另一方面,它们的后代选择了不同的环境,自然选择迫使它们去适应这些环境,适应的结果使它们的后代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不同的种类。   2.根据课堂进展选择学习。   关于地雀研究的新进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多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研究地雀,他们最近发现地雀(达尔文雀)进化神速的证据。在特定的生存竞争中,地雀能在2003、2004两年内改变喙的形态。   3.达尔文故事会。   大部分同学都准备了达尔文故事,请同学们推荐几位同学或自告奋勇上讲台讲解达尔文的故事,可以拿书,要求不要照着读。   4.永远的探索。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面临的挑战,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三、谈论地雀与达尔文
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教师板书,加深学生对达尔文自然学则学说的理解,为下面教学难点的突破埋下伏笔。
交流提升
 1.讨论:现在的长颈鹿为什么颈部这么长?   2.小结: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有的颈短。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缺乏青草的时候,或气候变化,树木减少,低处的树叶很快被吃光,短颈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树叶,生存下来的机会就很少,留下来的后代则更少;颈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存活下来,并且一代代地繁殖,就有了今天的长颈鹿。本质原因就是颈长的长颈鹿适应变化的环境,容易存活,颈短的长颈鹿不适应变化的环
四、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在长颈鹿的长颈原因
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巩固拓展
  1.小组交流关于人类进化的资料。人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人是怎样成功地进化为智慧生命的?先在小组内汇报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情况,各小组将资料装订成册,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2.运用想象对未来人的演变趋势进行推测。学生可以将想象的人设计出来,汇报时展示,并说明理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以车代步,食物越来越精细,长时间使用电脑,用先进机器进行生产劳动,长此下去,人的大脑越来越发达,而骨骼、肌肉、牙齿越来越萎缩,未来人的样子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拓展
师总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鸟笼飞不出雄鹰。让我们在多变的环境中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引导学生列举人类为适应环境所做的努力,感受生命的顽强。
作业设计
长江作业本
板书设计
谁能生存下来 地雀:喙大而强壮、喙小而不坚固 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课后反思
虽然课本提供了地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经典个例,由于地雀的复杂性,课本又进行了简化,本课有必要增加一些活动和动植物实例,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充分探讨和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原则。   由于地雀的种类繁多,加拉帕戈斯群岛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所以对地雀的研究是复杂的、多元的。虽然学生可能对自然生态状态下的地雀的研究进行一定的了解,但课本对岛上环境及其变化进行了一定的假想,并只提供了喙大而强壮的地雀、喙小而又不坚固的地雀两种地雀进行对比,这样将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影响因素进行了控制、简单。这里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课本所提供的资料,由于两种地雀都是吃植物种子的,干旱导致的结果是种子数量大大下降,只剩下一些耐干旱植物的外壳坚硬的种子。这种种子谁能吃下?比较两种地雀的喙不难发现,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有力量咬破坚硬的种子,喙小而又不坚固的地雀不仅难以咬破种子,而且还会使自己的喙破损。这样一来,喙大而强壮的地雀得以生存下来,喙小而又不坚固的地雀将大量饿死。   当学生关注地雀时,必然走进19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进化论。用“地雀”作探究对象,使通过分析地雀的生存原因,总结生物生存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进化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