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学目标:
1.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据图片和资料分析,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重点难点: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对植物分部的影响,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分析讨论与练习结合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课
学生集体阅读、体会“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循环流转,不舍昼夜。它进入一粒粒种子,使大地上出现点点新绿;流入片片农田,使农民脸上流露出对丰收的期盼。
引言:以抒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像大海、江河、雨水、农田,联想到水是生命之源,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情境。
展示课题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以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去体验。
一、植物生活需要水
二、水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观察;
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描述观察感想;思维活动;各小组提出1~2个思考的问题。
积极思考,针对课题内容,写出想探究的问题。
认真思考,例举身边所知道有关于植物体内含有水的例子。
小结植物为什么需要水。
思考并完成练习
阅读有关数据,思考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放映影像资料: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设疑:
1.你看到什么? 2.通过观看资料有什么想法? 3.你想知道什么?
关注身边的生物现象:你能举出哪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植物体内含有水分?
资料:各种生活的物品的水含量。
归纳探究课题:植物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课堂练习
数据资料: 年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的关系,数据表启迪:表中所列的数据说明水对植被的类型有何影响?
通过影像资料的观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问题意识,从而产生求知欲。
点题,形成思维撞击。
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学会缜密思考,形成科学假设。
技能训练:解读实验数据
阅读内容,思考问题,并进行计算比赛。
1.小麦的需水量与发育时期的关系是怎样的?
2.哪个时期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
3.计算表中各个时期每天的需水量,并以直方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通过技能训练,丰富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略)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能力目标:1.通过用放大镜对根毛的操作,学会生物实验中观察的一般方法。
2.通过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探究,学会生物实验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精神。
二 教学重点:探知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
三 教学难点: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四 课前准备:1.课前几天用两个烧杯装取同样的水,在水上加入一层油(防止水分蒸发散失),在其中一个烧杯插入一株带根的小植株。
2.事先安排学生培养好长出根毛的幼根。
3.课前三天,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取带叶的枝条,插到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培养。
五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主导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展示课前布置的实验:水为什么少了?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B组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质疑:根有哪些适于吸水的特点?
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以该实验为导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培养学生学生的表述能力。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提出问题:根吸水的部位是哪里?
2.根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已培养好的小麦幼根。并小组讨论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回顾根尖的结构,学生假设:根部吸水的主要部位可能在成熟区。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大量根毛大大增加了根的吸水面积,提高了根吸水的效率。
1.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作出假设。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逐渐分析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水分的运输途径
1.根吸收水分后,水分是如何运输到植株各处的?实验总结:水分的运输途径。
2.引导学生解剖枝条,观察枝条的横切面、纵切面的变化。
染红的部分是植物运水的“管子”,通常把它叫做“导管”。
3.简单介绍生活相关现象: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道理。
4.知识拓展:有的茎可以逐年长粗,而有的茎却不能长粗?导致茎不断长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小组展示课前几天插到滴有红墨水的水中的带叶的枝条。实验现象:叶脉呈现红色,而茎并不见红色。
2.小组合作,进行解剖,用放大镜观察枝条横、纵切面的变化,讨论交
流。
3.小组讨论,思考。
4.看书,得出结论: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使茎不断长粗。
1.通过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分析。讨论。是学生对导管的功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讲述筛管的概念时候,通过平时生活普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深入理解树怕剥皮的内在生物含义。
知识闯关
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知识练习
知识巩固,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七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 水分的吸收途径
1.根吸水的部位
2.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二 水分的运输途径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教材分析? ? ?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正常进行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前提。《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之后编排的,是对前面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此外,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知道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从而理解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些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甚至在环境保护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而且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验:家里养的花草树木都需要经常浇水,知道在在森林地区雨量比较充沛。基于以上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本节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和气孔。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基本结构和气孔。
五、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多种方法优化组合,并辅助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1、复习使用显微镜及制作装片的方法。
2、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及内容。
教师: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和《观察叶的下表皮》的材料用具,安装好显微镜(学生帮忙)。
2、制作课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Kg以上的水,这200 kg(200000 g)水的用途大致情况如下:
生长期中总吸水量
204.228Kg
100%
组成成分的水量
1.872Kg
0.92%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量
0.250Kg
0.12%
??
202.106Kg
98.96%
展示以上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水呢?植物吸入体内的水,只有1.04%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水是从哪儿散失的?等等。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中已经学过,植物体内的水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的。要想知道植物怎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还必须深入了解叶片的结构。从而引起学生想进一步探究蒸腾作用的兴趣。
(二)教授新课:
1、用FLASH讲解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分析得出蒸腾作用的定义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2、利用课件讲解制作菠菜叶片结构的方法,再组织学生分组(2人一组)合作完成切片,接着在显微镜下观察。让学生在课件上指出叶片每一个结构。教师讲解上、下表皮由单层扁平细胞构成,有气孔,诱导学生观察哪一表皮的气孔比较多?靠近上表皮的是排成栅栏的细胞组成的栅栏组织,靠近下表皮的是疏松的海绵细胞组成的海绵组织,由此启发学生想像象海绵一样一挤压,水分就会流向下表皮,而下表皮的气孔比较多能起什么作用,气孔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如何散失水分的,激发学生想探索学习气孔的欲望。
3、利用课件讲解制作叶片下表皮的方法,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秋海棠的叶片制作叶的下表皮的临时装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气孔。对照课本P115图Ⅲ—24 气孔的张开和闭合,认识气孔的结构,观察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充分发挥想像,发现、提出疑问:“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是否与时间有关?通过大家讨论、推理解决问题,得出以下结论: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来调节的,而且与细胞内水分的多少有关。当保卫细胞含水多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含水较少时气孔闭合。白天气孔张开,夜晚一般缩小或闭合,蒸腾作用随之减弱。
紧接着又会由此提出疑问:“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晰的气孔,提示学生保卫细胞靠近气孔腔一侧的细胞壁厚,相对的另一侧细胞壁薄,于是学生自己得出了答案“保卫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它们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匀,靠气孔腔的外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腔的内壁薄,较易伸展。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因此可以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对于发言的同学及时地给与提示、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表达和交流,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上述的实验探究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动手能力。
??4、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蒸腾作用能够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给自己降温,同时调节大气温度,使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
5、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利用问题:“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的意义及对生物圈的意义,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的兴趣。
利用课件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资料分析1、“.据科学测算,某热带雨林的降雨量是1950毫米/年,蒸腾量是1570毫米/年,请计算一下,蒸腾量占降雨量的百分之几?”资料分析2、“俗话说的好:“大树底下好乘凉”。 据调查,在骄阳似火的夏日,绿化地区的气温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 ℃,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1.3~3.2 ℃。”
分析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通过大家讨论、推理解决问题,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我们应当保护森林。
(三)森林小卫士倡议活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和态度,掀起学习的高潮。
(四)知识闯关:
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以及对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