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1-23 16:1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2012)《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中的第一部分。该部分介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是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建构以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基础,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思考教材第117页的讨论题,认识到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实验之后,教材叙述了什么是光合作用,重点介绍了叶绿体、叶绿素的功能。其中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对于学生理解光合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复杂的植物生理学实验,又是揭示光合作用本质的第一个实验。所以,不论教学地位,还是教学意义都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有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认识,也掌握了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这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吗等具体内容不太清楚。并且,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特别是生物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于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还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有机物为载体,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建立光合作用的模型,掌握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选择实验材料等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而能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现象的分析,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出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情感目标: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探究带来的快乐;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依据:2011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要求:让学生获得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等生物学基本事实、以帮助学生形成光合作用这一概念的基础知识;能力目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让学生初步具有验证实验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依据:2011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中要求:教学中,教师依据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帮助形成
光合作用的这一重要概念。而“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这一基本事实,在本课时重点阐述,同时
也是下一课时“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这一观点起铺垫的作用。故将之列为教学重
点。
【教学难点】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依据:七年级学生对于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并且该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复杂的植物生理学实验,其中蕴含着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故将之列为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策略】
? 采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辅助的优势,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逆推实验步骤——实施计划——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各环节的学习。通过逆推实验步骤,来突破难点,并领悟操作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与方法。根据现象分析,得出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进而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落实重点并建构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3分钟)
1、课前:宣布小组竞赛规则,并展示奖品“带字的苹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苹果上会有字呢?
2、展示常见的食物图片。指出:这些常吃的食物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来自生物圈中绿色植物。
3、引导学生回忆生产者的作用。
4、小结:绿色植物是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所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所以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板书课题)
1、倾听、思考
2、观看常见的食物图。
3、回忆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兴趣。
2、联系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生物学来源于生活实际。通过复习生产者的作用,引出课题,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
自主预习
(4分钟)
1、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2、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教材116页至118页“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部分内容。
3、对自学进行检测。
4、并利用【自主预习】的答案过渡到下一环节。让我们一起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个实验。
1、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学生自学教材116页至118页“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部分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预习】部分。
3、学生口头展示。
1、让学生有目的,有时间限制,有检测的进行教材的自学,实践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
2、及时反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绿










30



提出
问题
作出
假设
1、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1、学生回忆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2、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1、巩固旧知。
2、让学生知道问题是通过思考提出的,假设是要有一定的依据,并明确实验目的。
设疑
导思
制定
计划
1、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组讨论导学案【课堂互动】 “制定计划”部分。(建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2、通过下列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展示。
①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检验淀粉?
(板书:滴加碘液)
②能否直接在叶片上滴加碘液呢?为什么?
(展示“直接在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照片)
③如何去除叶片的绿色?
(板书:酒精脱色)
④能否直接加热酒精呢?为什么?应该如何操作?
(举例说明:熬中药也是隔水加热)
⑤酒精是否会对碘液鉴定淀粉造成影响呢?该怎么操作?
(板书:漂洗)
⑥上述方案是否能验证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光这个条件呢?应该设计什么实验来证明?变量?你会如何设计?
(展示三种设置对照的方案,指导学生从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考虑,选出较严谨的方案。)
(板书:遮光对照)
⑦是否可以将实验材料直接放阳光下照射,让它制造有机物?
(提示:实验之前,叶片中有没有可能储存着以前制造的淀粉等有机物?如果有,怎么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呢?)
(板书:暗处理)
3、引导学生归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
1、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导学案【课堂互动】 “制定计划”部分。
2、各小组学生代表展示。
①利用“淀粉遇碘颜色变蓝”的知识,分析出可以用碘液鉴定淀粉的方法来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出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②观看照片,发现“绿色”干扰淀粉遇碘变蓝的显色效果。
③根据酒精可以溶解叶绿素,明确酒精脱色的原理。
④结合酒精沸点低、易燃的特点,理解酒精隔水加热的原因。
⑤联系到酒精的干扰,提出要先把酒精洗干净。
⑥先分享设计方案。然后分析后认同,同株植物同一张叶片遮光与见光部分形成对照,较为严谨。
⑦形成共识:实验前需让绿叶把以前制造的淀粉等有机物转运和消耗掉。
3、归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
1、利用小组合作,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
2、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逆推实验操作步骤,使学生不仅明确了实验步骤,还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会归纳。
实施
计划
得出
结论
1、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视频,提示学生关注实验注意事项。(特别是酒精灯的使用)
2、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酒精脱色、漂洗、滴碘、冲洗的操作。提醒学生利用《自我评价表》对本次实验过程进行评价。
3、指导学生展示各组的实验结果。
4、课件展示预实验中采用其它实验材料所做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板书)
1、观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操作步骤,小结实验注意事项。
2、按照设计方案,完成分组实验。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并利用《自我评价表》对本次实验过程进行评价。
在等待脱色的过程中,学生将预测的结果填写在学案中。
3、展示实验结果。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①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②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1、通过演示具体操作,弥补学生实验技能的不足,学会规范的操作。
2、利用《自我评价表》对本次实验过程进行评价,既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又可以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在等待脱色的过程中,预测实验结果,有效的利用这段空闲时间,既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又可以使学生在预测与实际的对比中反思,有利于实验的理性提升。
3、获得成就感。
4、通过展示用多种绿叶所做的实验结果,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光合作用普遍存在于绿色植物之中。
深入
思考
点拨
释疑
1、布置任务:完成导学案【拓展研究】。
2、展示万年青、花叶绿萝叶片实验前后的对比照片,引导学生分析同样是见光部分,为什么黄白色部分不能制造出淀粉。
3、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叶绿体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
(板书)
4、引导学生复习叶绿体的作用。
5、帮助学生构建光合作用概念。
1、完成导学案【拓展研究】。
2、根据现象分析原因。
3、根据现象得出结论。认同绿叶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4、回忆叶绿体的作用,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化器”。
5、构建光合作用概念。
1、巩固所学。
2、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认识叶绿体的作用,明确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场所。有助于促进学生构建光合作用的概念。
拓展探究
(3分钟)
1、补充介绍叶绿体因含有叶绿素而呈现出绿色。(可利用酒精脱色引导学生)
2、补充介绍叶绿体中的类胡萝卜素
和细胞液泡中的花青素。(举例:落叶和枫叶)
3、联系“带字苹果”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建议:利用马铃薯做为实验材料)
倾听与思考
前后呼应并联系生活实际,
课堂总结
(2分钟)
1、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概括。
2、质疑: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还有哪些作用呢?我们下回分解。
3、宣布优秀小组
1、回顾反思,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
2、思考
3、掌声鼓励
1、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教师及时补救教学。
2、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体验成功。
课堂检测
(3分钟)
1、分发《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一)》自我检测。
2、上交《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一)》自我检测进行批改。
完成《第四章 绿色植》自我检测
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并及时进行反馈。
【板书设计】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方法步骤
暗处理→遮光对照→光照→摘取叶片→酒精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冲洗→观察
2、结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辅助的优势,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逆推实验步骤——实施计划——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各环节的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因此在逆推实验步骤的环节中,通过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逻辑性强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并且有利于用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领悟操作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与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了新知。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启发性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2、在问题的探究中,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机会、表现机会和成功体验。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不仅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构建新的知识,还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互沟通、相互补充而共进。
3、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各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探究实验能更进一步的认识,有利于今后的学习,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但是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存在较大的困难,导致在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花费较多的时间,以至于在课堂时间上分布不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