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3 20:38: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战国策 》的文学常识,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 ,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另一个侠士的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毫不畏惧地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侠勇士的形象。
二、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古代目录学鼻祖。编《楚辞》,所做辞赋33篇,今多亡佚,唯《九叹》为完篇。代表作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三、关于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品介绍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名《国策》、《国事》。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唐雎不辱使命》历来为人们称道,流传甚广,文艺性很强,可当作文学散文或小说来读 。
2、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四、生字
唐雎(jū) 怫然(fú) 跣(xiǎn) 抢地(qiāng)
韩傀(guī) 休祲(jìn) 缟素(ɡǎo) 色挠(náo)
五、生字
易:交换。
加惠:施予恩惠。
错意:在意。错,同“措”。
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士。广,增广、扩充。
岂直:哪里只是。
怫然:愤怒的样子。
伏尸:横尸在地。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辱:辱没、辜负。
谕:明白。
布衣:平民。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六、古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③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④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2、一词多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
徒以有先生也

以头抢地尔
此庸夫之怒也。(名词,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意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派遣;第二个“使”,出使,均为动词)
亦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3、词类活用
天下缟素(名词用做动词)
轻寡人与?(形容词用做动词)
请广于君(形容词用做动词)
4、古今异义词
①岂直(古:只,只是;今:不弯曲)五百里哉
②休(古:吉祥;今:休息)祲降于天
③长跪而谢(古:道歉:今:感谢)之曰
④夫(古: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出;今:夫人,丈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七、疏通课文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战国策》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跑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三、品析人物性格
第一段:秦王和安陵君的交锋。
①秦王的“其许寡人”的“其”,在这里起加重语气的作用,表现秦王的盛气凌人、轻慢专横的样子;②安陵君“愿终守之”的“守”,表现安陵君终于先王的遗业,崇仰先王,维护主权;也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到有御敌之心;同时,这个“守”字还是安陵国君不畏强暴、坚守国土的表现。
在这次交锋中,安陵君先表示谢意,后拒绝“易地”,软中有硬,有礼有节。面对强暴,说话委婉得体,但又不失君主尊严。
第二段:秦王与唐雎的第一次交锋。
秦王:
① 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一个“不听”,写出秦王的怨怒,好像一个大人在训斥小孩的架势。
②“且秦灭韩亡魏”表现秦王在炫耀武力,迫使安陵国屈服。
③“以君为长者”表现秦王笑里藏刀,阴险狡诈,兜售骗局,在玩“软”的一套。
④“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出秦王的咄咄逼人。
唐雎:
⑤唐雎“否,非若是也。”先缓和语气,表现唐雎的智慧。
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从容说明原因,强调并非敌意违背秦王的意愿。
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是在揭穿秦王的骗局,委婉中语气强硬,表达自己坚定的立场。
这组对话里,秦王的“易”和唐雎“守”针锋相对,一方面是秦王的威胁,一方面是唐雎的不卑不亢。
第三段:秦王与唐雎的第二次交锋。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这组对话里,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唐雎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突出表现了出来。
第四段:
秦王的神情:色挠
秦王的动作:长跪而谢之
秦王的语言:……徒以有先生也(称颂唐雎的胆识)
通过秦王的神情、动作、语言表现了秦王的色厉内荏。也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唐雎的性格: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四、外交风采
在这场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外交斗争中,唐雎这位外交家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表现在以下方面:
唐雎语言的精彩之处:
(1)“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2)“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3)“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五、主题概括
本文记叙了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露了秦王狡诈骄横而又色厉内荏的真实面目。
六、板书设计
秦王:欲易安陵 交代背景
使秦原因 (情节铺垫)
安陵君:愿终守之 不畏强暴
秦王:轻寡人与 严正立场 敢于斗争
斗争经过 唐雎:千里不易 (斗争发展) 善于斗争
秦王:天子之怒 誓死护国 胆识俱备
唐雎:布衣之怒 (斗争高潮)
取得胜利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色厉内荏(斗争结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32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刘向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古代目录学鼻祖。编《楚辞》,所做辞赋33篇,今多亡佚,唯《九叹》为完篇。代表作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新知导入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 ,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另一个侠士的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毫不畏惧地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侠勇士的形象。

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名《国策》、《国事》。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唐雎不辱使命》历来为人们称道,流传甚广,文艺性很强,可当作文学散文或小说来读 。
生字

唐雎( ) 怫然( ) 跣( ) 抢地( )
韩傀( ) 休祲( ) 缟素( ) 色挠( )


xiǎn
qiāng
guī
jìn
ɡǎo
náo
词语
易:交换。
加惠:施予恩惠。
错意:在意。错,同“措”。
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士。广,增广、扩充。
岂直:哪里只是。
怫然:愤怒的样子。
伏尸:横尸在地。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词语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辱:辱没、辜负。
谕:明白。
布衣:平民。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③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④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一词多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
徒以有先生也 此庸夫之怒也。(名词,成年男子)
以 夫
以头抢地尔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意义)
一词多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派遣;第二个“使”,出使,均为动词)

亦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词类活用
天下缟素(白色丧服,名词用做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古今异义
岂直(古:只,只是;今:不弯曲)五百里哉
休(古:吉祥;今:休息)祲降于天
长跪而谢(古:道歉:今:感谢)之曰
夫(古: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出;今:夫人,丈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疏通课文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疏通课文

原文: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疏通课文
原文: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翻译

翻译: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疏通课文

翻译: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原文: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第二课时

《战国策》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跑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人物性格
第一段:秦王和安陵君的交锋。
①秦王的“其许寡人”的“其”,在这里起加重语气的作用,表现秦王的盛气凌人、轻慢专横的样子;②安陵君“愿终守之”的“守”,表现安陵君终于先王的遗业,崇仰先王,维护主权;也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到有御敌之心;同时,这个“守”字还是安陵国君不畏强暴、坚守国土的表现。
在这次交锋中,安陵君先表示谢意,后拒绝“易地”,软中有硬,有礼有节。面对强暴,说话委婉得体,但又不失君主尊严。

人物性格





第二段:秦王与唐雎的第一次交锋。
秦王:① 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一个“不听”,写出秦王的怨怒,好像一个大人在训斥小孩的架势。②“且秦灭韩亡魏”表现秦王在炫耀武力,迫使安陵国屈服。③“以君为长者”表现秦王笑里藏刀,阴险狡诈,兜售骗局,在玩“软”的一套。④“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出秦王的咄咄逼人。
唐雎:⑤唐雎“否,非若是也。”先缓和语气,表现唐雎的智慧。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从容说明原因,强调并非敌意违背秦王的意愿。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是在揭穿秦王的骗局,委婉中语气强硬,表达自己坚定的立场。
这组对话里,秦王的“易”和唐雎“守”针锋相对,一方面是秦王的威胁,一方面是唐雎的不卑不亢。
人物性格
第三段:秦王与唐雎的第二次交锋。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这组对话里,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唐雎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突出表现了出来。
人物性格
第四段:
秦王的神情:色挠
秦王的动作:长跪而谢之
秦王的语言:……徒以有先生也(称颂唐雎的胆识)
通过秦王的神情、动作、语言表现了秦王的色厉内荏。也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人物性格
唐雎的性格:
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
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外交风采
在这场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外交斗争中,唐雎这位外交家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2)“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3)“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主题概括
本文记叙了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露了秦王狡诈骄横而又色厉内荏的真实面目。
问题探讨
秦王:欲易安陵 交代背景
使秦原因 (情节铺垫)
安陵君:愿终守之 不畏强暴
秦王:轻寡人与 严正立场 敢于斗争
斗争经过 唐雎:千里不易 (斗争发展) 善于斗争
秦王:天子之怒 誓死护国 胆识俱备
唐雎:布衣之怒 (斗争高潮)
取得胜利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色厉内荏(斗争结局)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