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上4.3交通运输业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八上4.3交通运输业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25 21:5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交通运输业》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研学旅行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京的一所学校12月份准备安排部分学生到西安研学旅行。读图完成16-17题。

请你设计一下所经过的铁路线,应走些线路(  )
A. ②京广线和陇海线 B. ③京九线和沪昆线
C. ④京沪线和沪昆线 D. 京包-包兰线和①焦柳线
【答案】A
【解析】解:读图分析可知,从北京出发至西安,最佳路线是从北京沿②京广线至郑州,再从郑州沿陇海线至西安。依据题意。
故选:A。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中国铁路运输的地位尤为突出。纵横交错的铁路分布全国各地,并与公路、河道、航空港相连,构成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我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南北向干线有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等;东西向干线有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昆线等。
本题考查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读图解答即可。
2.与2018年相比,2019年春运有诸多变化。图1为2019年春运第一周统计数据图。如图2为春运期间铁路回家耗时大数据。据图文资料,完成1~5题。

平原地区,高铁建设多采用高架桥梁,主要为了(  )
A. 减少噪音扰民 B. 较少占用耕地 C. 缩短运营里程 D. 降低技术要求
【答案】B
【解析】解:平原地区,高铁建设多采用高架桥梁,主要为了较少占用耕地,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人口稠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故B正确。
故选:B。
中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南北向干线有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等;东西向干线有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昆线等。
本题考查我国铁路线的分布特点,牢记即可。
3.据2019年1月8日西藏新闻联播报道,青藏铁路2018年客运量创历史新高。读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分布图,完成27~28题。

关于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B. 年平均气温由中部向南北递减
C. 影响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D. 影响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答案】D
【解析】解:读图可知:青藏铁路沿线的年平均气温由中部向南北增加,故A、B错误;
影响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中部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南北两侧的河谷地带海拔低,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05年10月,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该铁路东起西宁,经格尔木、昆仑山口、沱沱河沿、安多、那曲、当雄,西至拉萨,全长1 956千米。
本题考查青藏铁路沿线的气温分布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4.中欧班列是指往返于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铁路货运列车。?2018年12月31日13时,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2018年开行第1000列中欧班列。读图,完成11~12题。

从浙江义乌到西班牙的便捷路线中,班列经过的可能性最小的铁路干线是(  )
A. 兰新线 B. 陇海线 C. 京包线 D. 京沪线
【答案】C
【解析】解:目前铺划了西、中、东3条通道中欧班列运行线:西部通道由我国中西部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中部通道由我国华北地区经二连浩特出境,东部通道由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满洲里(绥芬河)出境。由此可判定,从浙江义乌到西班牙的便捷路线中,可经过京沪线、陇海线、兰新线,京包线的起止点城市是北京和包头,经过的可能性最小。
故选:C。
中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南北向干线有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等;东西向干线有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昆线等。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铁路线的分布,读图解答即可。
5.2017?年7月,中俄两国提出了开展北极航道(东北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业内人士认为,北极航道一旦开通,将改变长期以来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要道的局面,使航程大大缩短,不仅能减少运输成本,而且可以避开索马里海盗和印度洋海盗的威胁。读“海上和冰上丝绸之路示意图”,结合材料,完成本题。

中欧贸易“冰上丝绸之路”比“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是(  )
A. 航行条件好 B. 航程短
C. 沿途停靠条件好 D. 通航时间长,运量大
【答案】B
【解析】解:“冰上丝绸之路”穿过北极地区,是连接东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读图可知,中欧贸易“冰上丝绸之路”比“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是航程短。
故选:B。
2017年,“一带一路”建设捷报频传:开通中欧班列,“陆上丝绸之路”愈发顺畅;通航瓜达尔港,“海上丝绸之路”另觅新径;开辟北极新航道,“冰上丝绸之路”又建新篇。
本题考查北极航道的优点,理解解答即可。
6.下列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合理的是()
A. 10万吨大米从武汉运往上海,选择公路运输方式
B. 一吨活鱼从北京郊区运往城区,选择水路运输方式
C. 玉树地震后,重症病人急需转送到上海做手术,选择航空运输方式
D. 送几百千克的葡萄到附近市场出售,选择铁路运输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理解解答即可。要根据货物的重量、体积、时效、运距、易变质、易燃(爆)等特性,结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来选择运输方式。10万吨大米从武汉运往上海,运量大,运距长,可采用廉价的长江水运,故A错误;一吨活鱼从北京郊区运往城区,运量小,运距短,且运往城区,应选择灵活性强的公路运输方式,故B错误;玉树地震后,重症病人急需转送到上海做手术,运距长,时间紧,应选择速度快的航空运输,故C正确;运送几百千克的葡萄到附近市场出售,运量较小,运距较短,且运往销售市场,应选择灵活性强的公路运输方式,故D错误。故选C。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形成了“弓箭型”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读图完成下题。

7.图中“弦”①主要是指
A. 京沪铁路 B. 京广铁路 C. 陇海铁路 D. 沪昆铁路
8.有关丙丁之间的经贸往来,叙述正确的是
A. 丙为丁提供资金、技术 B. 丁为丙提供电源
C. 黄金水道促进两地商贸流通 D. 丁为丙提供劳动力
【答案】7.B 8.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弓箭型”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读图解答即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弓箭型”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读图分析可知,弦①是京广铁路,箭头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箭是长江沿江经济带。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本题考查长江三角洲概况,综合性强,学生要多结合教材知识点解答。“弓箭型”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中的“弓”包括我国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工业基地。弦指京广铁路沿线;箭头指长江三角洲地区;箭指长江沿江经济带;读图可知,丙为丁提供能源;丁为丙资金、技术;长江是中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自古以来就享有“黄金水道”的盛誉;“黄金水道”促进了两地商贸流通。综上所述,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于2018年6月9、10日在山东青岛举行。昆明某花商接到来自青岛的鲜花订单,要求6月9日前送达。花商运送鲜花的最佳选择是(  )
A. 公路运输 B. 航空运输 C. 水路运输 D. 铁路运输
【答案】B
【解析】解:货运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时效等情况,选择运输方式。一般来说,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昆明某花商接到来自青岛的鲜花订单,距离远,时间短,数量又不大,花商运送鲜花的最佳选择是航空运输。依据题意。
故选:B。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中国初步形成了由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组成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理解记忆。
10.“高铁好啊高铁妙,45分钟沪杭到灬灬上海人周末把西湖游,”沪杭髙铁的开通,产生了“同城效应”,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同城效应”(见图1),请读左图1和图2,回答下题。

实现“同城效应”主要依赖于(  )
A. 长江水运 B. 航空运输
C. 海洋运输 D. 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答案】D
【解析】解:实现“同城效应”这种生活方式的条件是发达的交通,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故选:D。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上海是其核心,南京、杭州分别是其北翼、南翼的中心城市,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长江为长江三角洲提供了灌溉水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发展;长江航运价值高,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本题考查长江三角洲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二、综合题
11.请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暑期,小华去观光旅游,他事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之后踏上旅途。具体活动如下
【设计线路】图1

(1)从芜湖出发到重庆,途中游览三峡风光,他选择了______(运输方式)。
(2)请阅读图1,从重庆到拉萨,他选择了坐火车,依次经过的铁路线有成渝线、宝成线、A______线、兰青线和青藏线。
【准备行装】
(3)请阅读图2,比较成都和拉萨的气温曲线,发现拉萨的气温比成都的气温要______,其原因是______。
(4)从下列物件中选出小华在拉萨时需要的行装是______。
①雨衣②氧气袋③冰糕④防寒服装⑤防晒物品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⑧③④
D.①④⑤
【踏上旅途】
(5)图3是小华在青藏地区旅游中拍摄的照片,请结合照片完成问题。
青藏地区位于______(地形区),本区特有的、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畜种是______。
藏袍是藏族的传统服饰,早晚时藏民可以将双手藏在藏袍袖中,中午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或脱下两只袖子系在腰间。藏袍一天中不同的穿戴方式,反映了当地气温具有______特点。
(6)下列这句话是小华在旅游至图1的B处时了解到的知识,在她的描述中有一处错误之处,请用直线画出并改正。
小华:“这里有我国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的住在用厚重的牛毛毡搭成的帐篷中,有的住碉房,限制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源。”
【答案】河运;陇海;低;拉萨海拔高;B;青藏高原;牦牛;日较差大
【解析】解:(1)从芜湖出发到重庆,途中游览三峡风光,适宜河运;
(2)从重庆到拉萨,依次经过的铁路线有成渝线、宝成线、A陇海线、兰青线和青藏线。
(3)拉萨的气温比成都的气温要低,其原因是拉萨海拔高,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
(4)去拉萨旅游要携带氧气袋、防寒服装、防晒物品等,该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5)青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本区的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藏袍一天中不同的穿戴方式,反映了当地气温具有日较差大特点。
(6)图1中的B是三江源地区,该地区有我国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的住在用厚重的牛毛毡搭成的帐篷中,有的住碉房,限制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故答案为:(1)河运;(2)陇海;(3)低;拉萨海拔高;(4)B;(5)青藏高原;牦牛;日较差大;
(6)限制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水源
??????????????????????????????????????????? ???????? 热量。
青藏地区有“世界屋脊”之称,又称“中华水塔”。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寒”。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雪山连绵。黄河、长江澜沧江等都发源在这里。由于本区海拔高,气候寒冷,“高”和“寒”成为本区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受地形、气温的影响,主要牲畜为耐寒的牦牛。
本题考查青藏地区的相关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