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认识10以内的数
第1课时 认识1~5(1)
/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3页例1及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中的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数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个数。
2.使学生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有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并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校、爱老师和爱学习的教育。
【教学重点】
1~5各数的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地书写1~5各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卡片、小圆片、计数器。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引趣
1.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看一看。(屏幕出示:猴子5只、斑马3匹、熊猫1只、鸵鸟2只、孔雀4只)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
2.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学生动手摆圆片)
3.与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只数的?(学生小组内讨论)
4.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有几只?(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学生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的评价)
5.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1~5。板书:1~5(1)。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提问:你能根据所摆圆片的个数,从你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找一找,看谁找得对(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得是否正确,请每组的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拨一拨。
讲述:小朋友们摆得很正确,下面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伙伴——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1个珠子)
提问:我在计数器上拨了几个珠子?(1个)又添了几个?(1个)
3.写一写。
教师示范书写1~5,重点指导写5,第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平。学生练习书写(学生重点练习书写数字5,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板书:1、2、3、4、5。
4.说一说。
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
随着学生想到的事物,屏幕出现实物图。
场景图:看,那是几路公共汽车?(2路)丁丁家住几号楼几单元?(4号楼3单元)
三、巩固新知
1.小朋友们知道教师节是几月几日吗?
教师节这天,小朋友们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看!(屏幕出现庆祝教师节图)
提问:仔细观察,与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哪位同学能用数说说你所看到的事物?(1个男孩拉琴,2盆花,3个女孩跳舞,4个不同颜色的气球…)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现数1、2、3、4、5……
2.抢答:看图说数。
出示图:3根黄瓜,5个西红柿,2段藕,4个萝卜,1棵白菜。(随着实物图的不断出现,学生站起来说数,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3.猜数游戏。
(1)2后面的数是几?3和5之间的数是几?
(3)4前面的数是几?你们也可以与同桌互相玩一玩猜谜的游戏。
4.你们爱吃水果吗?(想想做做第3题)
屏幕出现水果图:1个西瓜,2个菠萝,3个梨,4个苹果,5个香蕉。这些水果分别有几个?(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今天,在学习中,认识了哪些数字?你会用它们说一句话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第1,2,4题。
2.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中,设计了摆圆片,猜数的游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体验,真正体会1~5的基本含义和数序,符合一年级小朋友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特点,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实生活中。
[不足之处]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拿笔还不稳,对于书写还是有些不熟悉的,而且他们的控制力还不够好,不能很好地将每一个数字写好。
[再教设计] 每人发张日子格,反复地指导学生练习,力求将数字写好。
第2课时 认识1~5(2)
/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数1~5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会按一定的顺序读1~5各数。
2.指导学生更规范地书写1~5各数,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培养用数学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真书写1~5各数。
【教学难点】
认真书写1~5各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数字卡片。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生活中的数字朋友
1.找“数字朋友”。
(1)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数字朋友1、2、3、4、5,课后小朋友们去找了自己身边的数字朋友。谁愿意来介绍自己找到的数字朋友呢?
(2)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这5个数字。比如,自己的生日中;电话号码中;商品价格上……
(3)师:哪些小朋友能在一句话中用到两个数字呢?
2.认“数字朋友”。
让学生用1~5的数字卡片说一句话,让另一个学生很快找出这个数字朋友。
3.抽读1~5的数字卡片。
教师随机抽卡片,指名学生读。
4.数的顺序。
(1)指导学生排列顺序。
(2)比较: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理解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的意义)
(3)按顺序读数。板书:从小到大排列1 2 3 4 5
从大到小排列5 4 3 2 1
二、指导1~5的书写
1.指导一棵树用数字“1”来表示,在日子格里写1。
2.指导学生写相应物体的个数。
3.指导学生继续写数,并个别指导。(包括写字姿势和书写格式)
三、巩固迁移
独立完成教材上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看图,明白图意。
(2)教师指导学生补画。先看花瓶上的数,再想想瓶里还缺几朵,然后补画。
(3)交流,校对。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第5,7,8,9题。
2.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加强对“数”的强化和深化。
2.发展了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进行“找数字朋友”和“认数字朋友”的练习,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通过表述,把知识形象化。
[不足之处] 上课时语言欠准确,同学们回答不准确的时候没有及时更正,同学们说“一个红旗,一个黑板”都不准确,应该是“一面红旗,一块黑板”。老师应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规范学生的语言。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3课时 认识几和第几
/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具体情境中排列情况的观察、讨论和交流等过程,认识几和第几,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说明相关物体有几个和某个物体是第几个。
2.让学生在结合实际情境认识几和第几的过程中,体会一个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感受几表示物体一共的个数,第几指的是按顺序排列的位置;初步体会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辨析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实际生活里几和第几的现实背景;在自己观察、表达并获得新认识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几和第几。
【教学难点】
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5个数,你能从小到大数一数这5个数吗?大家一起数一数。(再从大到小数一数这5个数)
二、精讲点拨,学习新知
1.学习例题。
(1)出示教材例题图。
提问:图上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做什么?
这里有几人排队买票?从前往后数,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请小朋友们数一数,互相说一说。
追问:反过来说,排在第二的是谁?一共有几个人?戴帽子的排在第2,那谁排在第1?
(2)大家说一说女孩排在第几。
想一想:这第5的“5”是指一共5个人吗?那是指什么呢?
(3)提问:你还能看着买票的队伍,用第几说说排队情况吗?
2.联系实际。
生活里经常会用到几和第几。请小朋友先从前往后数数看,你们这一排有几个座位?你坐的座位在第几个?数完了再说给大家听一听。
教师选择一排学生,提问一共有几人,第几个是谁,谁在第几个。
三、互动探究,深化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题目里都是“4”,为什么两行涂的个数不一样?
提出:“4个”是一共涂的个数,“第4个”是这一行里数到第4这个位置的那一个。板书:“4个”是一共涂的个数,“第4个”是这一行里数到第4这个位置的那一个。
追问:如果从右边数起,第一行涂的是哪几个?第二行涂的是第几个?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教材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左图:这幢楼房有几层?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指出:楼房最下面的一层通常叫一楼。数楼房的层数,一般是从下往上数。
(2)让学生观察右图:树上有几只猴?戴帽子的猴是第几只?
学生互动交流。这里数的顺序不同,第几就有不同的答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
依次完成第3题和第4题。每题都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交流各自的想法,获得正确结论。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 学生对顺序的理解还不够,对于从哪边数是第几个还是不能说明白,学生还是搞不清楚。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多观察图,体现教师的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4课时 认识0
/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例3、试一试、例4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0”的意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工整地书写“0”。
2.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PPT课件、直尺。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出示0的图片)“0”自我介绍说:小朋友们,我的名字叫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看到过我呢?(让学生尽情地说)
2.“0”再说:那么你们知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吗?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0。(板书:认识0)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讲述: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天,四只小兔约好了到野外去采蘑菇,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采了多少个蘑菇?(出示例3图)
让学生思考每个小兔采的蘑菇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板书3、2、1、0)
强调:让学生看清0是怎么写的。并说明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0与1、2、3一样也是一个数。
2.教学试一试及0的写法。
先出示试一试图,让学生想一想,两幅图表示怎样的一件事情?再跟同桌说一说。
原来的萝卜数用什么数表示?(板书:4)
现在呢?老师强调一个萝卜也没有用0表示。
你会写0吗?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写0,再让学生尝试在日字格里书写0。老师引导全班学生对几个学生的书写作出评价,同时老师强调写0时的起笔、拐弯和收笔,强调拐弯要圆滑。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之间对所写的0进行评价。学生独立完成书本上的描红后继续在日字格里写出两个0。
3.教学例4。
讲述: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0这个数可以表示什么?是不是所有的0都表示一个都没有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一看直尺开始的地方是几,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请你从左到右依次读一读。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说0能表示什么意思吗?
三、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小猴摘桃”的故事,出示教材情境图)。
(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可以用几表示?
(2)小猴看了很馋,吃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可以用几表示?
(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2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用几表示?
(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汇报交流,并说说其中0所表示的意思。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后,互相检查正确与否。
4.“想想做做”第4题。
看一看第4题里画了什么,你能看懂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全课小结,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0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吗?
五、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探索“0”的意义,表示一个也没有,并理解“0”的其他含义:起点,分界线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工整地书写“0”。
2.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略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教学0的第二含义时浪费了很多时间,导致课堂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掌握。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把握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
第5课时 认识=、>和<
/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0页例5及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喜爱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用=、>和<表示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和<表示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圆片、三角片等。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境导入
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有一天,森林里热闹了起来,原来呀——“森林运动会”开幕了。(出示教材例5情境图)
2.提问:瞧,有哪些队的小动物参加了比赛?你能知道他们每队各有多少个队员吗?(学生数一数,汇报)小朋友们,你们从中能知道些什么呢?(松鼠队队员最多;小熊队队员最少;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
二、探究交流
1.教学“=”。
讲述:刚才有小朋友说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将它们排一排、比一比就知道了。
提问:小兔队有几只?(4只)贴出4只兔。小猴队有几只?(4只)对应贴出4只猴。
提问:一个对一个地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小兔和小猴同样多;4个对4个正好同样多;4和4相等…)
提问:4和4相等,我们可以在4和4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讨论交流,说明:像“=”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等号,4=4读作:4等于4。(板书)
学生齐读,观察“=”号的写法。(上下两横对齐一样长)
教师示范写法,学生描红。
学生操作:先摆几个○,再对应摆同样多的△,然后写一写,说一说几等于几。
2.教学“>”。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提问:4和4同样多,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那么5比3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书上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学生猜一猜,找一找,相互交流。
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位新朋友(板书>),它的名字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板书)
提问:让我们仔细瞧瞧,>长什么样子?学生汇报。
提问:>怎么写呢?哪位小朋友能写给大家看一看。(指定3人板演)
提问:你们能用手势做出>的样子吗?
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做出>。
提问:让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的哪一边对着的数大,哪一边对着的数小呢?(学生讨论交流)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介绍的同时板书3<5读作:3小于5。
讲述:>和<长得很像,老师经常会把它们给认错了,哪一位小朋友有办法能帮我很快记住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大口朝前是大于号,尖头朝前是小于号。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清是谁和谁比的,联系比的结果,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学生练习,交流校正)
2.“想想做做”第2题。
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
五、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比较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因此采用教学时贴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在写大于号、小于号的时候,开口总会写得很大,而且不在点上面。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口朝前是大于号,尖头朝前是小于号。教唱歌曲,学生边唱歌曲边做手势表演。
第6课时 练习一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练习一第1~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0~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性。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点】
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数字卡片。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数?我们已经学习了5以内的数,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大家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数。你知道这些数从小到大是怎么排列的吗?学生说,教师板书:0、1、2、3、4、5。
二、认数练习
1.做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数一数树上有几只鸟,在日字格里写出来。
交流写数结果,集体订正。注意书写是否规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引导看每个圈里有几个△,说明要画满5个。再让学生想想还缺少几个,怎样接着画满5个,自己画一画。
学生练习后交流,数数每个圈里是不是画满了5个。
3.做练习一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直线,说明这是一条直线,我们可以按顺序在这条直线上用点表示数。让学生观察直线上点表示的数,按顺序还缺少哪几个数?想想能不能填出来,在书上填一填。
交流填写结果,看看直线上点表示的数从几到几。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这6个数。
三、大小比较练习
1.做练习一第4题。
明确要求:画/。左边画的个数和○同样多,右边画的个数比○多。
提问:要知道同样多、比○多,每次的/要画在什么位置,才能看得很清楚?学生画/,交流为什么这样画。
提问:小朋友们画的时候,是用什么方法看出同样多和比○多的?你能看着画出的图,用“等于”或者“大于”“小于”说说几等于几,或者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吗?
2.做练习一第6题。
学生先从左往右读一读卡片上的数。
教师依次读题,学生填空,完成第(1)(2)题,并校对。
提问:从左边起,第一张是几?1排在第几张?4呢?这几个数里最大的是几?最小的呢?
学生独立完成(3)。集体从左起读一读,再从右起读一读。
追问:5比哪几个数大?哪几个数比3小?比3大的呢?
3.做练习一第7题。
谈话:小朋友们已经知道5以内数的大小顺序了,能自己完成第7题吗?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做练习一第5,8题。
让学生看看图里有些什么。按题的顺序,引导学生数数,填填,比比,并交流比较的结果。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5以内数的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巩固练习
做思考题。让学生先讨论,画“√”,再交流:哪块草地最大?你是怎样比出来的?
六、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训练了学生应用数数的知识收集相应的信息,应用学过的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学生已经认识了5以内数的顺序、数数和数的大小的比较。
[不足之处] 缺乏好的书写习惯。这个“0”确实是很难写,在示范以后让他们再写,发现还是写得很糟糕,要么就是头写得尖尖的,要么就是肚子写得大大的,全都贴在了线上面,写得好看的很少。
[再教设计] 在以后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加强学生数的书写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7课时 认识6~9(1)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例6及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感受从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认识并会写6~9。
2.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6~9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建立初步的数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以旧引新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数字卡片,你们还认识吗?
在计数器上拨3颗珠,提问:这里的数珠表示几?添上1是几?再添1呢?(依次添1拨成5)那5再每次添上1又各是几呢?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这些数,有信心吗?
二、数数、认数
(一)数一数,揭示课题。
1.出示例6情境图。
2.谈话:图中的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在干嘛呢?能在小组里数一数、说一说吗?组织学生交流,揭示课题。(板书:认识6~9(1))
(二)认识6。
1.谈话:大家看到图中有6个小朋友,能和你的同桌数一数吗?
2.学生交流:交流数出的6个小朋友。
3.提问:小朋友人数是6,计数器上怎样拨珠就可以表示6?
4.让学生数数珠子,从1数到6,明确这里的珠子表示6。读读6。
5.指导写6:观察6的字形(“6”像哨子嘟嘟响)。
(三)认识7。
1.谈话:刚才图上数出有7个人,你还能数出7个什么呢?
2.学生交流数的哪几个物体,并数一数、说一说。
3.提问:我们数出的都是几个?能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7吗?
4.指导写7:观察7的字形(“7”像镰刀割稻子)。教师示范,学生描写、仿写。
(四)认识8、9。
1.请小朋友在小组里先数一数,数出8个物体,再讨论在计数器上怎样拨珠表示数的8个。
2.学生交流并拨珠表示8个,再让学生找出数字卡片8认读。
3.指导写数:分析8的字形(“8”像葫芦做水瓢),指导写8。
4.提问:想一想,你能数出哪9个物体?数给大家看一看。
5.谁来拨珠表示数出的9个?
6.指导写数:观察9的字形(“9”像勺子能舀汤),指导写9。
7.认识数的顺序。
提问: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你能按顺序说说学过的这几个数吗?互相说一说。
8.出示直尺图,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数是按怎样的顺序排的,了解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
9.让学生从小到大读一读,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三、练习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一读题里的数,明确练习要求。
学生涂色,全班交流、反馈,检查纠错。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来画图形,上面的数是几,下面圈里就接着画满几个。
学生独立画,全班交流、反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直尺图,让学生按顺序读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说说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
五、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理解较好,学生基本上理解了6~9各数的含义,掌握了6~9的顺序。
2.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
[不足之处] 在教学6~9的时候,每个数教学的方法所用时间都是一样的,没有变化,后面8、9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说说对这些数的认识,练习书写这几个数字的时候要多强调8的书写。课下还要再强调这几个数的书写方法。本节课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以至于后面的练习题没有时间完成。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拨算珠与算理的结合中体现教师的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求8和9的书写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8课时 认识6~9(2)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第4~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画、比比、说说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6~9各数的认识,加深体会一个数可以分别表示几和第几,认识9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用不同符号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情境里数出这些数,会解决有关数的认识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发展数数、观察、比较和抽象,以及用数学方式表示结果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体验一一对应的思想。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是表示现实物体个数的,感受数与数的联系,产生对数数与数的兴趣。
【教学重点】
6~9各数的认识和读、写。
【教学难点】
理解6~9各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直尺、日字格。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内容,揭示课题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今天这节课就来练习6~9的各数,好吗?(板书课题)
二、组织练习
1.基本练习。
这里有6、7、8、9四个数,你先选一个数写下来,再画图形表示。选好数想画什么图形就画什么图形,只要个数画对了就行。
你能数出6个、7个、8个或9个物体吗?同桌一起数一数。
2.练习几和第几。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反馈,说说各从哪里数起的;圈的“6朵”表示的是什么,“第7朵”涂了几朵,表示的是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情境图,交流反馈,结合交流让学生看图数一数。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题目情境图。让学生数一数,说说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套圈比赛谁得了第一吗?为什么小猴得第一呢?
3.比较大小。
(1)出示直尺图。让学生顺着和倒着读一读尺子上的数,说说从左往右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说明要求,明白要比较大小,让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为什么6<8、9>7?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几个比几个少或多,或直尺上谁排在谁的前面或后面,或者画图比较。
(3)做“想想做做”第8题。
看图:苹果和梨谁比谁多?怎么看出来的?
指导学生画一条虚线,把苹果跟梨对上的与多的分成两部分。
追问:哪一部分是多的个数?看图想一想,在书上填一填。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看图:6个小朋友来跳舞,这里舞鞋够不够?想想、议议。
你能用数来表示这里是几大于几,或者几小于几吗?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
交流讨论。先交流填写的不同数,再讨论每小题还可以填哪些数,了解填数范围。
4.写数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11题。
教师示范写数,学生在日字格中描写、仿写。
三、练习小结
1.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你已经知道了6~9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听了同学们的交流,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清楚?
2.介绍思考题“你知道吗”。
读一读,让学生看图,互相说说1、2,…,9各是怎样表示的。
让学生交流看懂了什么,用手势做一做。
四、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通过画画、比比、说说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6~9各数的认识,加深体会一个数可以分别表示几和第几,认识9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用不同符号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情境里数出这些数,会解决有关数的认识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验一一对应的思想。
[不足之处] 老师的问题过于笼统,没有指向性,发现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今天的教学目标。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精心设计,并反省一下,这个问题提出有没有什么意义?对我解决教学目标有帮助吗?能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吗?有了这样的反省,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9课时 认识10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例7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理解10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10,并初步链接“10个一就是1个十”。
2.结合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及分析能力,拓展学生认知结构。
3.使学生体会并建立起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运用数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概念,并认真书写数字10。
【教学难点】
建立初步的数感,认真书写数字10。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数字娃娃”的故事,看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2.提问:小朋友们,数字娃娃1和0站在一起是几呢?1说它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是不是这样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认识数10
1.出示教材例7情境图:有几个小朋友在跳舞?你能伸出10根手指表示10个小朋友吗?
2.谈话:10个小朋友也好,10根手指也好,都可以用几颗算珠来表示?我们认识了9,知道可以用9颗算珠来表示,怎样在9颗算珠的基础上摆成10颗?10和9有什么关系?(板书)
3.指导学生写10。
强调:先写1再写0,占两个日字格,1和0不能分开。
教师示范,学生描写、仿写。
4.感受10以内的数。
你知道10排在几的后面吗?请小朋友们自己从0开始按顺序读一读直尺上的数。(板书:0、1、2、3、4、5、6、7、8、9、10)
5.在计数器上拨算珠,让学生感受10个一就是1个十。
三、巩固深化,掌握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拿时不用再数,就知道是10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数数一共有几颗樱桃,伸出双手,数数有几根手指。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8离10近一些还是离4近一些?比8小的数有哪些?比8大的呢?让学生写一写,再按要求读一读。从小到大记一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说明题意,让学生说说是从哪边数起的。让学生填空再交流。
5.做“想想做做”第6题。
数一数一共有几只鸭子,再填空。
提问:从左边数起,哪几只小鸭戴帽子?从右边数起呢?
追问:10只小鸭和第10只小鸭的意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6.比较大小。(“想想做做”第7~9题)
四、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个数?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27页“想想做做”第5题。
2.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是让学生通过用小棒表示10,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这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1个十和10个一之间的关系。二是“在计数器上数数”,先在个位上一个一个地数(蓝色珠子),数到10,然后告诉小朋友,满了10颗,我们可以这样表示,老师在十位上拨上一颗珠子(红色珠子)。红色珠子的本领真大,一颗红色珠子表示10颗蓝色珠子。这样提前渗透计数单位十的意义,并为20以内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不足之处] 处理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这个难点时,我觉得强调得还不够,较多学生没有十位上的这个1表示10这个概念,以后还得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认识。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捆小棒与算理的结合中体现教师的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求“十”这个计数单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10课时 练习二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10以内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数感,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会独立认、写10,并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判断谁前面的数是谁,谁后面的数是谁。
【教学准备】
PPT课件、直尺。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谁来说说?今天我要考考你们,看看小朋友们学的怎样。
板书:练习二。
二、思维训练练习
1.练习二第1题,看谁最会说话。
你会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
联系自己身边的事物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2.练习二第2题,看谁想得最快。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后提问:你是怎么填的?
7前面的一个数是几?7后面的一个数是几?9后面的一个数是几?9前面的一个数是几?
学生交流时,板书7前面的一个数是6,7后面的一个数是8。9后面的一个数是10,9前面的一个数是8。
6离1近些,还是离8近些?
……
3.练习二第3题,看谁找得最快。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4.练习二第4题,看谁最会栽花。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练习二第5题,看谁最会想。
让学生自己填,再互相交流。
6.完成练习二第6题。
可以让学生讨论答案的不唯一性,然后教师总结。
7.完成练习二第7题。
小组讨论完成。
8.理解练习二第8题,答案让学生自己填。
9.完成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自己完成,再互相交流。
10.完成练习二第10题。
让学生先画一画,再数一数,还要几块铺满?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四、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本次教学是以10以内数为基础的,许多学生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但是当问到谁离谁近些的时候,有的学生不会判断。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数的远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求数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