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认识图形(一)
认识图形
/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小朋友们,你们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二、交流展示,互动探究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们,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们有什么发现?
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们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们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2.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以及相应的图形。
3.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现在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教材情境图)
要求学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活动四:搭一搭、数一数。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玩过搭积木吗?现在我们就把刚刚认识的这些物体当作积木,搭一件你最喜欢的东西。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这些作品分别是由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准备好的表格里。
三、矫正反馈,加深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物体可以分成几类,再独立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可以先在教材中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四、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也不够。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对各类物体特征认识的目的。(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有趣的拼搭
/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堆堆、搭搭、滚滚、摸摸的实践活动中,思考并说明活动中物体运动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经历比较、观察、说明等过程,积累一些由操作体验事物特点和按顺序数数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评价。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准备】
PPT课件。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回顾,引入活动
昨天我们认识了哪4位新朋友?今天我们和这4位朋友一起做游戏,在拼拼搭搭中比比谁的本领最大。(板书:有趣的拼搭)
二、互动探究,感受特征
1.活动一:滚一滚(出示教材情境图)。
(1)提出猜想:老师这儿有个滚板。如果让这4种形状的积木同时从上面滚下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哪些会滚动?哪个会滚得快些?
学生交流,提出自己的猜想。
(2)活动验证:小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验证猜想。
哪些形状能滚动得快?哪些形状不能滚动?为什么?
(3)得出结论:长方体、正方体只有“平平”的面,所以滚不起来,只能在滚板上滑动。球和圆柱都有“圆圆”的面,所以它们都能滚动。而球的每一处都很圆滑,所以滚得最快。
2.活动二:堆一堆(出示教材情境图)。
(1)提出猜想:如果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里,选择同一种形状的积木堆一堆,你觉得哪些形状的积木最好堆?哪一种积木最难堆?大家讨论交流。
(2)活动验证: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正方体与长方体堆起来很容易,圆柱比较难堆,球不能堆成功。
交流反思:哪些形状的最方便堆起来?为什么?
3.活动三:联系实际看应用。
(1)讨论反思:我们刚才做了哪几种游戏?从中你知道了这四种形状各有什么特点?
(2)小结:合理利用物体的特点,让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4.活动四:摸一摸(出示教材情境图)。
(1)把这些物体放进口袋,不看,只凭手摸,你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小组活动。
(3)讨论交流:你觉得除了面的特点,这四种形状的物体还有哪些特点呢?
5.活动五:搭一搭。
(1)出示一些搭好的精美图片。
(2)学生分小组搭积木,教师引导评价。
6.活动六:数一数。
(1)引导按类数数。你们搭好的积木作品里,每种形状的积木各用了几个呢?数一数,说一说。
(2)完成教材“数一数”。组织交流:说说分类数的经验。
三、全课小结,升华认识
学生讨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总结。
四、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拼搭出又高又稳的组合图形,一是让学生在拼搭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二是在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不足之处] 复习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的导入环节,过于详尽,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教设计] 由于这节课的重点不在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因此,在复习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不必过于强求学生详尽地描述,而只需学生能简单描述一下即可。这样,就能节省时间来开展后面的活动,也能达到主次得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