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单元 认识11~20各数
第1课时 数数、读数
/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十,二个十是20。
2.会一个一个地数数,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写出20以内的数,说出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一”和“十”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能说说你认识哪些数吗?请用桌上的小棒数出来,并用你认识的数说一句话。
2.请同学们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可以用摆小棒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探究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来学习11~20各数。(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
2.请同学们数出几根小棒,强调1根小棒表示1个一,2根小棒表示2个一,3根小棒表示3个一。
思考:5根小棒表示几个一?7根呢?9根呢? 9根小棒是9个一,那么再添1根小棒,一共是几根小棒?10根小棒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
3.10根小棒捆成1捆,1捆表示1个十,总结:10个一是1个十。(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请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再请几位同学说说。
4.摆12根小棒,思考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学生分组交流活动。指名回答,总结10根小棒捆成1捆,再添2根,一共是12根。请同学再摆一摆,摆出11、13、15、17、19各数,小组交流,请同学上台演示。
5.19根小棒再添1根是多少根?把10根小棒捆成1捆,思考20根小棒可以捆成几捆?20根小棒表示几个一?2捆小棒表示几个十?
总结:20个一是20,20是2个十,2个十是20。(板书:2个十是20)
6.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11~20各数,还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组织学生抓两次小棒。
第一次,要求学生“抓一把小棒,数数有多少根。”学生在抓小棒、数小棒的活动中进行数数和读数的练习。
第二次,要求学生一把抓起十几根小棒。
2.“想想做做”第2、3题。
对照直尺上的数,从0数到20,学生把11~20各数与10以内的数联系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10后面是11,11前面是10,10后面的数与10前面的数有什么不同?
3.“想想做做”第4题。
先出示草莓图,让学生估一估图中草莓有多少个,再数出个数,再让学生自己观察小伞图,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估计的结果和数数的结果。
4.“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并读出其中的数,再要求学生进一步用11~20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
5.“想想做做”第6题。
拿出数学书,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
讨论: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六、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不足之处] 在对这堂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对每个环节都有小结,但是到实际操作中却常常遗漏,不经过小结,就不能使教学内容得到提炼,学生也很难来把握这节课的重点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其次,从认识十几过渡到二十的环节处理得不好,19到20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思考、探索的过程,而我的设计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来进行,使学生理解时有难度。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及时小结,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设计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求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2课时 数的组成、写数
/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5页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数位,知道“个位”和“十位”;会正确地读、写11~20各数,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这些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用小棒表示数——用计数器表示数——用数字表示数”的过程,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写11~20各数,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1.练习数数:让学生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摆小棒: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5、17、20。
3.师:我们能数和读11~20各数,知道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对于这些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探究学习
1.学习11的组成,认数位。
老师拿出11根小棒,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同桌交流后回答:( )个十和( )个一。
师:这1捆表示什么?( )个十,它对着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 )位。这1根代表什么?( )个一,它对着的位置也起个名字叫什么?叫做( )位。
2.认识计数器。
11这个数,我们还可以用计数器来表示。出示计数器,同桌相互交流: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 ),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 )。
拨计数器:请学生上讲台拿好计数器试一试,你是怎样拨珠子的?
3.11的写法和组成。
怎样写“11”?师生交流,十位上有一个珠子,就在( )位下面写( )。个位上也有一个珠子,就在( )位下面写( )。
师:十位上的这个珠子表示什么?个位上的这个珠子表示什么?那么,一个十和一个一合起来表示什么?
师生交流后板书。(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4.学习16、18等数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学生汇报过程。
师:通过操作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教师板书:十几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写的时候就要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5.教写20的组成。
师:出示1个十,这是多少?该放在什么位上?怎样用珠子表示它?又添上1个十,现在是多少?(2个十)
怎样拨珠子?学生操作。
出示计数器。十位上为什么拨2?个位上为什么没有珠子呢?怎样写20?个位为什么写0?20是怎样组成的?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先示范说说第一幅图,十位上一个珠,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2个珠,在个位上写2,合起来是1个十和2个一。还有两幅图学生自主完成,先在( )里填数,再在下面写好数的组成。说说计数器上表示的意思,再写数,完成数的组成。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刚才我们是看着计数器写数,现在我们来看着数,看小朋友们会不会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看第一幅图14,一个十就在十位上画一个珠,4个一就在个位上画4个珠。其他几幅图自主完成。
3.“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现在计数器和数字都没有了,只有文字了,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想。
完成数的组成,填空、交流。
4.“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5.“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自主完成,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6.“想想做做”第7题。
(1)说说小动物房间一共有几层,下面一层是几号到几号,上面一层是几号到几号,一共有多少房间。
(2)给小动物公寓房间编号。
(3)小动物们分别住第几号房间?
7.“想想做做”第2,8题。
学生自己写一写、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以上节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认识计数器,认识和理解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从而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进一步学习11~20各数的写法。教学时,我让学生经历“用摆小棒表示数——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叙述数的组成”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学生的认数经验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
[不足之处] 在我的课堂上,我似乎总是觉得低年级孩子还太小,将课堂还给他们那样课堂就乱掉了,教学效果更不用谈了,但是今天的教学效果告诉我,我若不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必将还我一副茫然无措的脸,那样我的课堂将注定是低能低效的。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交流、探求算理和计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3课时 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例3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口算卡片。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一图四式。
/
学生看图直接列出四个算式。
二、互动探究,体会领悟
1.教学例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例3情境图。
问:同学们,图上有什么?有几个?如果让你列出四道算式,你会吗?先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商量。
2.请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10+5= 15-5=
5+10= 15-10=
3.发表意见。
问:有哪个小朋友列的是10+5的?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精讲点拨
教师说明:因为1个十5个一合在一起是15,所以10加5等于15。把板书填写完整。
1.思考:10加3等于多少?为什么?
那么10加9呢?
2.我们已经知道了10加5等于15,你能很快说出来5加10等于多少吗?为什么?
同样道理,那么3加10等于多少呢?9加10呢?
教师小结:看来,十加几就等于十几,几加十也等于十几。
四、矫正反馈
1.那么15-5等于多少呢?谁来用小棒摆一摆?
看来1捆零5根减去5根,就剩1捆,就是10。
2.如果是17-7呢?
18-8呢?小结:看来十几减几就等于10。
小组讨论15-10等于多少,为什么?
17-10呢?18-10呢?
小结:看来十几减10就等于几。
五、迁移应用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10+6 13-3 4+10 18-8
10+9 12-10 1+10 16-10
2.完成“想想做做”第1~4题。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整节课围绕利用数的组成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这一难点来进行。在探究新知时,利用情境图一方面复习了本单元的重点,另一方面又攻克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掌握了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练习上先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然后让学生找找规律,学生发现10加几或几加10等于十几,十几减几都等于十,这样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足之处] 学生计算一点问题都没有,这部分计算大多数孩子是熟练的,但学生始终无法以组成来说算理,每次都是我来引导学生说,对于算理学生问题较大。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小棒与算理的结合中体现教师的引导。采用摆小棒的方法,直观性强,在讨论10+5等的计算方法时学生想到用数的组成来想算法就不会那么被动了。可见抽象性的内容在教学中还需设法突破。教学中,加强操作和观察演示活动,可以丰富学生关于抽象的数和算理的概念,可以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数的概念和算理。
第4课时 练习十
/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快速正确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口算卡片。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10+6 13-3 18-10 4+10 10+9 16-10 1+10
18-8 17-7 14-10 9+10 10+5 8+2+3 9+1+4
7+3-8 11-1-5 17-7+6 18-10-4
选择其中的三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思维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1)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引导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核对交流。
(4)教师给出提醒。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1)多媒体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填写。
(2)小组交流想法。
(3)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13、14、15、16、17、18、19、20
20、19、18、17、16、15、14、13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一个人心里先想好一个数,然后让其他几个小朋友猜,根据其他小朋友猜的情况,这个人进行说明。
如:教师心里先想好一个数12,让学生猜,如果学生说10,教师要说“小了”,如果学生说16,教师要说“大了”,这样学生慢慢就会猜到。
(2)可以首先师生之间进行游戏。
(3)小朋友之间进行游戏。
4.完成练习十第4题。
(1)教师多媒体出示10+4○10,让学生说说填写什么符号。
(2)问:你怎么说得这么快?有什么秘诀吗?
(3)根据这个经验,请学生回答其他题目,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
(4)让学生根据这条经验,完成书上其他题目。
5.完成练习十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完成。
(2)集体订正。
6.完成练习十第6题。
教师多媒体演示,学生直接说填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练习上先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然后让学生找找规律,学生发现10加几或几加10等于十几,十几减几都等于十,这样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2.通过习题巩固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并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团体合作、互相交流的能力。
[不足之处] 一堂课就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总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从1个十和3个一里面去掉3个一还剩下1个十”这样的语言,对于他们来说说起来是比较拗口的,也有些困难,所以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再教设计] 1.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实效性,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有所思、有所求、有所得。
2.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语言要更加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