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二章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二章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1-23 23:5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案
主备人 : 审阅人: 第 三 周
课 题 第二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 时 一课时
班 别 课 型 探究课
时 间 教 具 橡皮筋、塑料尺、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预习内容及学法指导 阅读课文,查阅资料,课下独立完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 3、声传播快慢用 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 传播的距离。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米每秒,声速大小跟 有关,还跟 有关。
学 习 过 程
教学流程及时间 教师行为(活动) 学生行为(活动) 教学笔记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2’) 出示目标,交流预习。(5’) 合作探究,小组展示。(15’)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教师赞赏,肯定。有选择的摘录。 引导,巡视,点拨。 提问:(4)如何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提出问题:是不是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如果是,怎样用实验证明? 演示:让喇叭发声,观察泡沫小球的变化。 上述事例中,你能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物体振动的方法吗?介绍转换法 小组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小组长到黑板上列出。 阅读。探究活动 活动1:声音的产生 学生共同体验,进而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各小组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让物体发出声音。每组选代表上台展示。 小组讨论后回答 活动2:小组讨论并展示实验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28页回答。 物体振动可以发声,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到远处的呢? 活动3:声音的传播 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课堂中,重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既拉进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
教学流程及时间 教师行为(活动) 学生行为(活动) 教学笔记
精讲点拨,质疑释疑。(10’) 学生设计实验教师演示真空罩中的手机 知识归纳,总结。 巡视指导,点拨归纳。 进一步猜想:假如连空气都没有了,声音能不能传播呢?验证你的猜想。 通过对比铃声的变化得出结论。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声速,回声1.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并说出其中的道理。如果铁管中装水呢? 2.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里更响亮。原因是什么? 3.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约1.5秒后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 交流讨论,展示结论。 质疑,补充。 但是在课堂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不能灵活运用科学探究的环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
小结提升 1’ 本节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本节学到了哪些方法? 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达标检测10’ 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分别是 、 、 的振动而发出声音。 2.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敲锣时 在振动,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说明 。 3.登上月球的宇航员,虽近在咫尺,也听不到对方讲话声。是因为: 。
布置作业 书31页:3、4、5.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速:受介质的种类和温度影响。
学校检查记实
听 课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