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5分)“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世袭制来源
2.(1.5分)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该诸侯爵位的应是( )
妻室 子嗣
妻(正配) A.二哥(20岁) B.四弟(15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3岁)
妾二(侧室) D.三哥(18岁)
A.A B.B C.C D.D
3.(1.5分)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
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
4.(1.5分)《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明代张岱所著《夜航船》也记载:“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由此可知秦( )
A.废除贵族特权 B.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设置三公九卿
5.(1.5分)为解决如图所反映的问题,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县制 B.设立中朝
C.颁布“推恩令” D.设立藩镇
6.(1.5分)“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叙述正确的应是( )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7.(1.5分)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A.西周宗法制 B.西周分封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8.(1.5分)如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9.(1.5分)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10.(1.5分)“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应为(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1.(1.5分)有学者认为:“极端中央集权并不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最佳模式。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最为符合这一看法的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12.(1.5分)遂宁某中学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13.(1.5分)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
14.(1.5分)《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15.(1.5分)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
A.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晚晴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16.(1.5分)斯科特?戈登曾提醒人们,“当一个人谈到雅典政治制度时,其所指的雅典实际上是一个边界至多不超出阿提卡城邦范围的一个城邦国家”。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小国寡民是雅典城邦政治的决定因素
B.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只适用于古代城邦
C.城邦特征影响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D.雅典城邦超不出阿提卡城邦范围
17.(1.5分)在希波战争中,雅典军队列成方阵,这种军阵由十二列步兵密集组成,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就自动补位,直到全部阵亡。结果此战雅典以一万步兵战胜了十万波斯军队。从中可以体会到的雅典政治特色是
( )
A.法律至上 B.直接民主 C.公民意识 D.轮番而治
18.(1.5分)“公元前5世纪,经过平民的长期斗争,罗马颁布了一些新的法案,其中规定贵族与平民之间缔结的婚约应是合法的。”这些新法案的制订,其目的在于( )
A.健全法律体系,维护贵族特权
B.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罗马帝国统治
C.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D.取消罗马帝国法律的阶级性
19.(1.5分)公元3世纪中叶的古罗马学者热情地赞美道:“无论海洋还是陆地上任何的间隔距离都不能将一个人排斥于公民身份之外。”他赞扬的是罗马的( )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20.(1.5分)西塞罗说:“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罗马法的发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表明( )
A.公平、正义、开放、灵活是罗马法的价值追求
B.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C.罗马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D.罗马法维系帝国,影响深远,缓和了矛盾
21.(1.5分)在其他国家,现代政治似乎与中世纪割裂,中间缺少平稳的衔接;而在口口,现代政治就产生于传统之中,显得如此自然、如此吻合。”材料中,口口最可能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22.(1.5分)“光荣革命”后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这样,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这一现象促使英国( )
A.颁布《权利法案》 B.确立君主立宪制
C.进行议会改革 D.形成责任制内阁
23.(1.5分)历史学习中,某同学创作了一幅“思维导图”(如图).该“思维导图”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具有( )
A.偶然性 B.渐进性 C.多样性 D.曲折性
24.(1.5分)《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被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此,美国实行( )
A.联邦制 B.三权分立 C.共和制 D.两党政治
25.(1.5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这说明( )
A.美国建立了总统制共和国
B.美国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
C.美国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
D.美国总统权力在最高法院之下
26.(1.5分)18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美国是“择其普者而从之”的能手,利用既有的政治智慧,依靠全新阐释的社会契约平地建国,遂达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的三翼齐飞。美国“择其善者而从之”在政治上的主要体现是( )
A.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约的原则
B.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的原则
C.政治体制上贯穿“分权制衡”的原则
D.中央和地方实行分权的原则
27.(1.5分)反映以下三项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8.(1.5分)“法国人从美国那里拿来的是他们发动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切割又缝合政府的理论。”该观点( )
A.肯定了法国以美国为民主仿效对象
B.旨在说明法国共和政体建设的曲折
C.高度赞扬了1875年宪法的先进性
D.批判了美国宪法允许奴隶制度存在
29.(1.5分)某同学在学习“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课题时,制作了某国政治体制示意图,对该国体制表述正确的是( )
A.国家元首仅是国家的象征
B.立法权与行政权独立平等
C.帝国议会所起的作用很小
D.宰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30.(1.5分)下表内容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史实的推论。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史实 推论
A 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 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B 178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法国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C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 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原则
D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 德国继承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A.A B.B C.C D.D
31.(1.5分)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 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本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
A.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是历史的必然
B.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
C.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D.《权利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32.(1.5分)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造成这一转折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3.(1.5分)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
A.掀起瓜分狂潮 B.要求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希望利益均沾
34.(1.5分)有学者认为,由于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太平天国)的非理性探索终究没有摆脱宿命的悲剧。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刊发《资政新篇》
C.定都天京并建立政权 D.反击英法列强干涉
35.(1.5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
A.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
C.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36.(1.5分)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37.(1.5分)美国史学家阿德勒认为:“主要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在1894﹣1895年因朝鲜问题而引起的中日第一次战争中,中国军队显得千疮百孔。”这表明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 B.慈禧太后性格的偏执
C.中国军队战斗力弱小 D.战争主要在国外进行
38.(1.5分)英国《当代评论》刊载:“大沽口有三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上述事件发生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39.(1.5分)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左宗棠收复台湾 消除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C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反映了民族危机严重
D 1934年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A.A B.B C.C D.D
40.(1.5分)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
二、非选择题(41题16分、42题14分、43题10分,共计40分)
41.(16分)中国的政治制度自古至今绵延流长,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在传承借鉴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帝国以多极简化方式的强力融合,结束了七大战国的裂土分治,使华夏世界获得了统一治权条件下的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秦,确实是中国帝国时代的开创者。
﹣﹣孙皓晖《大秦帝国》
材料二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
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钱穆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栽。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帝国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唐代宰相实行委员制有何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深远影响?
4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8世纪英国的立法机构中的代表权是合法政府的基础……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做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由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而且,没有行政机构的同意,立法机构亦不得剥夺目前行政机构依法获得的任何权力。由此可见,英国政体实有优越之处,它使各方面互相牵制。
材料二: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一“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三: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
﹣﹣《德意志帝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l8世纪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列举“有衡”的具体表现。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英、美、德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43.(10分)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标题)辛亥革命:① (一) 1.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1)推翻清朝帝制 2)② 2.③ 1)改称谓 2)废跪拜礼仪 (二) 1.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 l)④ 2)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 2.⑤ 1)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2019-2020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5分)“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世袭制来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周王通过烽火这种形式召集诸侯来保卫周王室的安全,体现的是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故选:B。
2.(1.5分)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该诸侯爵位的应是( )
妻室 子嗣
妻(正配) A.二哥(20岁) B.四弟(15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3岁)
妾二(侧室) D.三哥(18岁)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对宗法制的正确掌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继承诸侯王位。故二哥合条件。故A正确。
BCD均没有继承诸侯王位的资格。故排除。
故选:A。
3.(1.5分)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
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家国同构观念。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宗法制特点的掌握。
【解答】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语句“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B项正确。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A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A项错误。
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C项错误。
安土重迁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而题干信息为宗法制,故D项错误。
故选:B。
4.(1.5分)《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明代张岱所著《夜航船》也记载:“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由此可知秦( )
A.废除贵族特权 B.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设置三公九卿
【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需要掌握郡县制及其意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解答】依据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可以看出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
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中央官制,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C。
5.(1.5分)为解决如图所反映的问题,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县制 B.设立中朝
C.颁布“推恩令” D.设立藩镇
【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胶东郡、东莱郡、高密国”,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胶东郡、东莱郡、高密国”可以判断出这是汉朝初年的郡国并行制,最终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的问题,C选项符合题意;
郡县制主要是在秦朝时期推行的,A选项排除;
中朝的出现是加强皇权的结果,B选项排除;
藩镇的出现是在唐朝,D选项排除;
故选:C。
6.(1.5分)“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叙述正确的应是( )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关键信息是:对这一措施的叙述正确的应是。
【解答】根据材料“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置中朝,由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削弱外朝的权力,故A正确。
B项“剥夺”说法错误,排除。
三公在秦朝已经出现,排除C。
D在隋唐时期出现,排除。
故选:A。
7.(1.5分)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A.西周宗法制 B.西周分封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中“分权制衡的政体,……相类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方式特点,故C正确;
宗法制分封制并没有分权的特点,排除AB;
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排除D。
故选:C。
8.(1.5分)如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中央官制,要求学生结合宋朝中央官制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秦朝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度。
B.西汉基本继承秦朝的制度,后来汉武帝又设立了内朝机构。
C.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度。
D.从材料中的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使可以看出是宋朝的中央。
故选:D。
9.(1.5分)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中央官制,侧重考查中书省的设立,对元朝政治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认真分析材料来作答。
【解答】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书令的权力,没有体现出皇帝权力的改变。
B.从材料中可知中书能行天子之令,说明中书省的权力大大增强,联系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书省的长官掌握相权,所以体现的是相权的强化。
C.材料中说到天子理万物,责之中书,可知,中书省权力虽大,但不能独揽大权。
D.材料中说中书事权不可不专,主要的意思是说中书省可以专权,而不是说职能专一。
故选:B。
10.(1.5分)“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应为(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将读书与做官紧密联系,促进了民间读书之风的兴起;打破了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间的界限。据此结合材料“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可知D正确。
A与血缘关系密切。故排除。
B强调品德。故排除。
C注重门第。故排除。
故选:D。
11.(1.5分)有学者认为:“极端中央集权并不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最佳模式。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最为符合这一看法的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根据材料中“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联系行省制特点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所学,元朝为管理地方,吸取宋代对地方控制太强,而导致地方行政官吏权力太小,而无有作为。因此元朝实行地方行省制,行省由最初代表中央的中书省管理地方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对地方管理权力较大,但必须受到中央的控制,故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能保障地方相对适度的权力,提高地方的主动性,因此D项符合;
分封制地方的独立性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排除;
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完全听命于中央,基本无独立性,与材料“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不符,故排除;
郡国并行制中封国独立性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故排除。
故选:D。
12.(1.5分)遂宁某中学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分析】本题较简单,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
【解答】A项因该是秦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史实。
B项是唐的三省六部制,符合史实。
C明代设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设立的,故错误。
D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到达顶峰,符合史实。
故选:C。
13.(1.5分)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
【分析】本题从翰林院职能的演变切入,考查了科举制度,到明清时八股取士,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
【解答】明清中央官制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辅。雍正年间,西北用兵频繁,为及时商议军务,设军需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重臣也出自翰林,所以翰林院职能的演变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故B符合题意。
ACD不符合题目主旨,所以排除ACD。
故选:B。
14.(1.5分)《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结合知识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故选:D。
15.(1.5分)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
A.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晚晴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A项,根据题干中“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的个人智慧与能力对于国家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故A项正确。
B项,题干未体现康乾盛世的功绩。故B项错误。
C项,题干旨在说明高度集权下可能带来的危机,未体现皇帝勤政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
D项,题干中未体现晚清统治相关内容。故D错误。
故选:A。
16.(1.5分)斯科特?戈登曾提醒人们,“当一个人谈到雅典政治制度时,其所指的雅典实际上是一个边界至多不超出阿提卡城邦范围的一个城邦国家”。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小国寡民是雅典城邦政治的决定因素
B.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只适用于古代城邦
C.城邦特征影响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D.雅典城邦超不出阿提卡城邦范围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当一个人谈到雅典政治制度时,其所指的雅典实际上是一个边界至多不超出阿提卡城邦范围的一个城邦国家”。
【解答】材料指出:当一个人谈到雅典政治制度时,其所指的雅典实际上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城邦国家。这说明城邦特征影响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C项正确;
小国寡民并非雅典城邦政治的决定因素,A错误;
B、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C。
17.(1.5分)在希波战争中,雅典军队列成方阵,这种军阵由十二列步兵密集组成,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就自动补位,直到全部阵亡。结果此战雅典以一万步兵战胜了十万波斯军队。从中可以体会到的雅典政治特色是
( )
A.法律至上 B.直接民主 C.公民意识 D.轮番而治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公民意识带给公民的是人的自由和独立,人的尊严和价值,为了保持人身的自由,维持人的尊严,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解答】当时希腊大小城邦数百个,虽然它们的制度千差万别,但都有或多或少的民主色彩,主权在民是基本原则,在某些城邦还产生了民主政治,而在民主政治下,公民个体是一个自在的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带给公民的是人的自由和独立,人的尊严和价值,为了保持人身的自由,维持人的尊严,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因此希腊人从“人”的观念出发,衍生出孩子、妻子、坟茔、神殿,最后到祖国的情怀,认识到祖国是我们的祖国,我们是我们家园的主人这一观念,这就是希腊人奋勇争先、拼命杀敌的根本原因,故C正确;
ABD项都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故选:C。
18.(1.5分)“公元前5世纪,经过平民的长期斗争,罗马颁布了一些新的法案,其中规定贵族与平民之间缔结的婚约应是合法的。”这些新法案的制订,其目的在于( )
A.健全法律体系,维护贵族特权
B.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罗马帝国统治
C.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D.取消罗马帝国法律的阶级性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解答】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其颁布是贵族和平民斗争的结果,也是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
故选:C。
19.(1.5分)公元3世纪中叶的古罗马学者热情地赞美道:“无论海洋还是陆地上任何的间隔距离都不能将一个人排斥于公民身份之外。”他赞扬的是罗马的( )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罗马法律发展完善的过程。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无论海洋还是陆地上任何的间隔距离都不能将一个人排斥于公民身份之外”可以看出他赞扬的应该是罗马的万民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于是共和国后期形成了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来人以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
故选:C。
20.(1.5分)西塞罗说:“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罗马法的发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表明( )
A.公平、正义、开放、灵活是罗马法的价值追求
B.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C.罗马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D.罗马法维系帝国,影响深远,缓和了矛盾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律,要求掌握罗马法发展过程,并理解自然法的含义。
【解答】从题中的材料意思体现罗马法是在在法律的实践中和自然法的理论指导不断发展起来的,它是“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体现追求公平、正义的原则,从所学知识可知,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法的开放和灵活,因此A项符合题意;
自然法是在罗马法的实践和发展中形成的理论,两者相辅相成,B项中的表述不科学,故排除;
C项表述错误,当时是奴隶社会时期,奴隶没有社会地位,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不可能充分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故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1.(1.5分)在其他国家,现代政治似乎与中世纪割裂,中间缺少平稳的衔接;而在口口,现代政治就产生于传统之中,显得如此自然、如此吻合。”材料中,口口最可能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既具备中世纪的特征,又具备现代民主制的特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同时又有现代民主制的特征。符合材料的意思。
B.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完全割裂了中世纪的传统。
C.法国是要最终走向民主共和的,也否定了中世纪的传统。
D.德国的近代民主政治并不完善。现代民主的痕迹不明显。
故选:A。
22.(1.5分)“光荣革命”后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这样,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这一现象促使英国( )
A.颁布《权利法案》 B.确立君主立宪制
C.进行议会改革 D.形成责任制内阁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解答】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是在1689年,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初,故A项错误;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即是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初,故B项错误;
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应该是工业革命以后,在1832年首次进行,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据材料“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可知,18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形成(1721年),内阁取代国王掌握行政权,故D项正确。
故选:D。
23.(1.5分)历史学习中,某同学创作了一幅“思维导图”(如图).该“思维导图”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具有( )
A.偶然性 B.渐进性 C.多样性 D.曲折性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主要考查了它的发展历程。
【解答】图示体现了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这充分说明了英国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是渐进式的。故B答案正确。
故选:B。
24.(1.5分)《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被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此,美国实行( )
A.联邦制 B.三权分立 C.共和制 D.两党政治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的含义。
【解答】根据材料“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利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说明作者否定邦联制,肯定联邦制,即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
BCD均与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排除。
故选:A。
25.(1.5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这说明( )
A.美国建立了总统制共和国
B.美国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
C.美国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
D.美国总统权力在最高法院之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美国1787年宪法的三权分立的特点方面去理解。
【解答】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材料中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终身任职是为了保障美国司法不受行政的干预,真正实现三权分立和权力的制衡,因为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若不能终身任职或受总统干预便不能保障司法的真正独立,所以此举是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政治的实现,故C项正确;
A B两项材料均无法直接体现,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ABD排除。
故选:C。
26.(1.5分)18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美国是“择其普者而从之”的能手,利用既有的政治智慧,依靠全新阐释的社会契约平地建国,遂达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的三翼齐飞。美国“择其善者而从之”在政治上的主要体现是( )
A.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约的原则
B.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的原则
C.政治体制上贯穿“分权制衡”的原则
D.中央和地方实行分权的原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美国政治体制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选项只能反映出三权之间相互制约。
B.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只能反映出民主制的特点,不能体现出美国整体最主要的特征。
C.选项反映的是分权制衡的原则,体现了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思想,这是当时美国整体最突出的特点,最能体现材料的意思。
D.中央和地方的分权是联邦制原则的特征,不能突出的体现出美国政体的特点。
故选:C。
27.(1.5分)反映以下三项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英法美德政体特征来分析。
【解答】A.英国的《权利法案》实际上是限制英国国王的权利。英国国王是世袭的,不是选举产生的。
B.美国宪法规定政府首脑应该是总统,总统不需要对议会也就是国会负责。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元首也就是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要对议会负责。它是法国工业革命进行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最终使共和派战胜了君主派才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德国皇帝是世袭的。
故选:C。
28.(1.5分)“法国人从美国那里拿来的是他们发动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切割又缝合政府的理论。”该观点( )
A.肯定了法国以美国为民主仿效对象
B.旨在说明法国共和政体建设的曲折
C.高度赞扬了1875年宪法的先进性
D.批判了美国宪法允许奴隶制度存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法国人从美国那里拿来的是他们发动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切割又缝合政府的理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旨在说明法国共和政体建设的曲折,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B。
29.(1.5分)某同学在学习“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课题时,制作了某国政治体制示意图,对该国体制表述正确的是( )
A.国家元首仅是国家的象征
B.立法权与行政权独立平等
C.帝国议会所起的作用很小
D.宰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分析】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和特点。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拥有实权,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人,其中普鲁士代表17人,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
宰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D项错误。
故选:C。
30.(1.5分)下表内容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史实的推论。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史实 推论
A 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 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B 178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法国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C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 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原则
D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 德国继承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以表格形式考查德国统一及其局限性。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运用能力。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加强在议会的作用是1832年议会改革后,而不是1688年英国发生的“光荣革命”,故A项错误。
法国于1785年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故B项错误。
国家权力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三权分立原则,而不是“联邦制”原则,故C项错误。
德意志的统一是普鲁士主导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的,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故D项正确。
故选:D。
31.(1.5分)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 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本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
A.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是历史的必然
B.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
C.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D.《权利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分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需要掌握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特征。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 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分析理解。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法国1875 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说明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故C项正确。
英国国王没有任命内阁成员的权利,故A项错误。
英国和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故D项错误。
故选:C。
32.(1.5分)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造成这一转折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需要掌握鸦片战争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的,反映的是造成中西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的转折事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是鸦片战争之后,不是中西方关系发生发生变化的开始,应排除。
故选:A。
33.(1.5分)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
A.掀起瓜分狂潮 B.要求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希望利益均沾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解答】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阴谋发动侵略战争,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34.(1.5分)有学者认为,由于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太平天国)的非理性探索终究没有摆脱宿命的悲剧。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刊发《资政新篇》
C.定都天京并建立政权 D.反击英法列强干涉
【分析】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解答】《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符合题意,故A正确;
《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B错误;
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35.(1.5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
A.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
C.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恭亲王奕欣认为要遵守国际条约,这体现了中国外交逐渐与国际接轨。
故选:C。
36.(1.5分)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解答】注意考题的落脚点“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故C正确;
ABD项都没有准确的反映题干的意思,排除。
故选:C。
37.(1.5分)美国史学家阿德勒认为:“主要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在1894﹣1895年因朝鲜问题而引起的中日第一次战争中,中国军队显得千疮百孔。”这表明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 B.慈禧太后性格的偏执
C.中国军队战斗力弱小 D.战争主要在国外进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失败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导致中国军队千疮百孔,所以材料作者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主要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不是。
B.材料中慈禧太后的阻挠不是性格偏执,而是体现出清政府的腐败。
C.中国军队战斗力弱小也是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是清政府腐败的结果。
D.在国外进行战争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故选:A。
38.(1.5分)英国《当代评论》刊载:“大沽口有三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上述事件发生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分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进入中国所引发的战争。
【解答】抓住题干中“都成了俄的射击目标”的信息可以看出,俄国参与了这场侵华战争,观察选项,只有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项是英法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
BD项都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
故选:C。
39.(1.5分)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左宗棠收复台湾 消除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C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反映了民族危机严重
D 1934年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史实。需要对左宗棠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红军长征的意义的识记。解题时注意对表格中的史实和结论的关系。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收复台湾只是缓解了中国的边疆危机,而不是消除,故A项错误。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结果是失败,并没有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但是体现了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忘的紧要关头,在反对帝国主义侵占祖国宝岛台湾的斗争中,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分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相互支持,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瑰丽诗篇。故B项错误。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对立,说明民族危机严重,故C项正确。
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故D项错误。
故选:C。
40.(1.5分)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要求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鄂,“革命党,等信息可以看出不是太平天国运动,而是辛亥革命。
B.武昌起义爆发在湖北,而且是长江流域,材料反映的正好是这一特征。
C.从材料中的川乱可以看出,不是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是在江西,不是在湖北。
故选:B。
二、非选择题(41题16分、42题14分、43题10分,共计40分)
41.(16分)中国的政治制度自古至今绵延流长,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在传承借鉴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帝国以多极简化方式的强力融合,结束了七大战国的裂土分治,使华夏世界获得了统一治权条件下的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秦,确实是中国帝国时代的开创者。
﹣﹣孙皓晖《大秦帝国》
材料二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
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钱穆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栽。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帝国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唐代宰相实行委员制有何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深远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分析;(2)第一小问,结合结合汉代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的,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分析;(3)第一小问,结合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影响分析。
【解答】(1)本小问的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一“结束了七大战国的裂土分治,使华夏世界获得了统一治权条件下的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结合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分析。
(2)第一小问的理解,依据材料二,结合汉代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分析。
(3)第一小问的说明,结合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影响分析。
故答案为:
(1)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宰相为百官之首;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意义: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有利于避免权臣乱政,加强皇权。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影响:形成了极端君主专制统治,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4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8世纪英国的立法机构中的代表权是合法政府的基础……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做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由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而且,没有行政机构的同意,立法机构亦不得剥夺目前行政机构依法获得的任何权力。由此可见,英国政体实有优越之处,它使各方面互相牵制。
材料二: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一“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三: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
﹣﹣《德意志帝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l8世纪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列举“有衡”的具体表现。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英、美、德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考查英国l8世纪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美国政治制度有衡的具体表现以及英、美、德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需要掌握英国、美国、德国代议制的内容、特点。
【解答】(1)本小问的特征,依据材料一“立法机构中的代表权是合法政府的基础”、“君主不得自始就擅做变动”、“没有行政机构的同意,立法机构亦不得剥夺目前行政机构依法获得的任何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结合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可以从三权分立、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政党制度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本小问的地位,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英、美、德三国政体中,议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英国议会主权至上,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美国则是国会掌握立法权,并与总统、最高法院相互制约;德国的议会则不掌握实权,受帝国皇帝控制。
故答案为:
(1)主要特征:分权与制衡;代议制;保留国王贵族,实行君主立宪制。
(2)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分权制衡;大州和小州的制衡;两党轮流执政。
(3)英国:议会权力至上,是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与总统、最高法院相制衡;
德国:议会不掌握实权,受帝国皇帝控制。
43.(10分)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标题)辛亥革命:① 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一) 1.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1)推翻清朝帝制 2)②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民国) 2.③ 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提倡人人平等) 1)改称谓 2)废跪拜礼仪 (二) 1.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 l)④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 2)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 2.⑤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这篇小论文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评价辛亥革命一方面强调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了辛亥革命中的局限性。我们只要结合所学知识中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来进行填空就可以。
故答案为:
①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民国)
③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提倡人人平等)
④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
⑤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