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我为老师画张像》
所用教材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
章节名称
造型表现单元
课 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体验与尝试运用不同媒材如中国画工具材料,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从而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中锋、侧锋的用笔及墨色的浓淡的技法,并能画一幅有趣的人物画。
通过作品讲解及教师示范了解中国画技法,并通过大胆体验笔墨造型,掌握人物头像的造型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水墨画的独特美感,继承与发扬“尊师重道”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内容分析
《我为老师画张像》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一节拓展课,而且是小学阶段国画的初始课,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中锋、侧锋用笔及了解墨色浓淡变化,以及运用尝试创作一幅有趣味性的人物画作品。通过感受笔墨造型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观察,初步解决问题并产生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学生有初步的评价能力,能够根据评价目标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作品进行评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能力,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对于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与体验基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并了解中锋、侧锋用笔,浓淡用墨技法,体验笔墨乐趣。
教学难点
能用学到的中国画的技法为老师画张像,造型大胆、夸张。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了解孔子、毛泽东“尊师重教”事迹,预习中国画笔法墨法
教学策略
直观欣赏法,分解示范教学法,探究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自评法、互评、师评法。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屏幕播放两幅图片
谈话导入本课
观看大屏幕与老师互动话题
多媒体课件、图片
以“尊师重教”理念导入本课。以循序渐进的谈话方式进入教学,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
新知
环节
播放挡住五官的本班老师图片,猜猜这是谁。
2、播放视频,介绍执笔法、运笔法,分析大师作品解决重点
1、学生与之互动,猜老师
2、学生观察思考,互动练习笔法
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
以游戏方式让学生猜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五官特点。初步了解大师画如何运用中、侧锋用笔,浓淡用墨,渗透如何夸张表现人物特征。
环节
教师示范解决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示范画人物,如何压纸构图,运用中、侧锋,浓淡墨。
观看小朋友画分析作品与学生互动
学生通过观 察,了解相关技法。
观看小朋友画,拓展思维
教师现场示范,观看学生作品图片
通过观察,了解中国人物画的笔墨技法及造型方法。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环节
学生创作,用体验的方式运用所学技法引导学生创作,师巡回指导
作业展评,展示作品,让学生分层次点评,师补充。
总结拓展教师建议大家如果对中国画很有兴趣可以尝试用其他制作绘画方法:工笔,写意山水、花鸟等,了解篆刻、书法艺术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创作学生交流、创作
学生欣赏优秀作品,给予评价
7、课下查阅资料进行了解
屏幕显示作业要求并播放教师头像及师生作品、古典音乐。作业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
屏显各种中国画表现形式图片
完成本节课的学生作业。对学生的优秀作品及时讲评、展示,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相互学习,开阔眼界。拓展环节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国画题材及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达标检测
教学目标
测试题目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五官特点
猜被挡住五官的本班老师
初步了解执笔法、运笔法
现场练习执笔法、中侧锋运笔
掌握构图方法
练习压纸
掌握笔法、墨法及人物特征的塑造
分析大师及学生人物头像作品
提示:按照教学目标编制一组练习题,以考核学生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板
书
设
计
我为老师画张像
笔法:执笔、中锋、侧锋
墨法:浓淡
构图:压纸
造型:特征
教
学
反
思
本课是根据四年级美术上册《最受尊敬的人》所备的的一节国画拓展课。其内容是以中国画的笔法墨法为教学重点,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来为喜欢的老师画张像。四年级学生涉墨未深,对他们来说是新奇又畏惧,如果运用传统的的授课技法单调又机械。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尝试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拓展思维,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水墨交融的独特情趣来表达对老师的浓浓敬意。
开场我以伟人“尊师重教”导入,再以猜老师游戏深入。现场示范、微课、欣赏、分析图片解决重难点,最后学生大胆创作及展评。学生的课堂表现活而不乱,其形象表现力及创造力超乎我的想象。一幅幅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生动而又充满童真、童趣。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握笔方法讲解不够,欣赏作品时语言还可以更优美,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时间略显仓促,这些都应该在以后的课上引起注意,改进提高。
(附学生学习工具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