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课 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懂得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能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并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若干辆、棉线若干根、回形针若干个、秒表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
(1)出示生活中的三辆车,说说它们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
(2)出示缆车图,说说它又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
2、揭题。
是啊,借助缆绳的拉力,缆车可以轻松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这节课,我们也做一辆我们的小缆车,好吗?
二、安装小缆车
1、说说要制作我们的小缆车,需要什么材料?
2、小组讨论: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应该怎么安装才能让我们的小缆车运动起来?
3、小组交流反馈:
(1)把绳子拴在车子的一端。
(2)绳子的另一端挂回形针,用它来拉动小车。
4、适时指导:绳子系在哪儿合适?
回形针应该怎么挂?
绳子需要多长最好?
为了不让小车冲出桌外,我们可以怎么做?
3、研究用多少个回形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
(1)猜猜:在绳子上挂多少个回形针刚好可以让小缆车运动起来?
(2)想想,说说:是不是把这么多回形针一次性全挂上去?那应该怎么做?
4、小组实验:(1)组装小缆车。
(2)实验证明:挂几个回形针可以刚好拉动小车
5、师:材料员把材料放回原处,各小组交流汇报。
6、引出重力的概念
(1)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了什么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为什么能拉动小车?
(2)谈谈生活中的重力现象。
(3)小结:这说明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导入。现在,我们已经探究了用多少个回形针刚好可以拉力小车,那你还想利用现有的材料探究哪些问题?
2、猜测: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3、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应该怎么做这个实验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测?
4、交流方案及注意事项:
(1)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回形针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比如:起点、终点、小车等
(2)第一次实验的个数至少不低于刚使小车运动的数量,以后要多个多个增加,最好成倍增加?
(3)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5、各小组进行实验
6、材料员把材料全放回原处,各小组交流反馈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知道了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生2:认识了重力,知道了重力能产生拉力
……
【表格设计】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记录
拉力大小(回形针个数)
实验次数
小车运动的快慢
从起点到终点时间
我们发现了什么?
1
2
3
1
2
3
1
2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人通过对五上《我们的小缆车》这一课的几次教学,体会到要上一堂“精彩”的科学课确实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首先,在上课前,我们要精心准备实验器材,认真备课。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们需要学生制作一辆小缆车,需要研究小车的运动速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因此,上课前,起码得准备小车和铁垫圈,可是材料室只有小车,没有铁垫圈,怎么办?我只好用钩码替代,却发现实验并非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只要在绳子上挂上一个钩码,小车就飞一般往前跑。怎么办?后来,终于想到可以用回形针代替铁垫圈,可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实验。经过多次改进,实验终于可以开展了。然而紧跟其后的是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课堂如何开展又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应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句话我时刻记在心中,但教学时我们又必须理解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如果连编者的意图都没有理解,而随意去更改教材,去追求创新,那也是不适当的。经过初步的思索,我把本课时安排了三个实验:一是安装小缆车;二是研究用几个回形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三是研究小车运动速度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可是,这样的设计在试教时就被否定了,因为本课中要考虑的细节实在太多,再加上三次活动,时间根本来不及,于是,在反复试验下,我将三个实验并成了两个实验,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得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本课以“实验探究”为主,让学生亲自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根据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一开始我是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车图片引入的,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缆车的运动原理,引出“我们的小缆车”,提高制作小缆车的愿望;接着安排的是设计并安装小缆车的活动,当然,在试开小缆车的活动中同时安排了挑战性的任务:研究挂几个回形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另外,在实验后引出了重力的教学,这也是本课时必须达到的一个知识目标。最后的一个实验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即设计并通过实验证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
以上是我在一次次试教的过程中逐步改进而最终订下的教学设计方案。应该说,它能为我在课堂上成为一名出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供很大帮助。但在一次次的教学之后,我发现,科学课堂教学需要讲求艺术,而我做的还不够好。
1、在几次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让学生介绍实验方案及注意点,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答而自己把实验要求讲得尽量详细清楚,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让学生汇报,我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等等。其实,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洁科学,如果简洁性不强,对问题的重复叙述较多,实际上就是占用了学生的探究时间,因此,只有 “无言”或“少言”才能换得学生自主实验后的“多言”,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用自己的思维、想法指导行动。
2、在几次课堂教学中,我较关注的是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预设之中,而对学生的问题似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有价值、值得探究和研讨的问题,但由于我的“功底”不厚,变得措手不及。在这课上,有一个小组得出的答案是“用三个回形针就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个问题其实很有价值,遗憾的是我怕时间不够,没有及时“抓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熄灭了。如果我在教学中善于随机应变、及时“抓彩”,适时的点拨“那你说说为什么和别人的答案不一样” 那么在下面的环节中,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科学实验操作就会更加规犯,科学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课堂生成,因为这些预设外的随机生成的问题和目标才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科学知识,才能让科学课堂上出“意外”,上出“精彩”。
天文学家卡乐·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天生存在的,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做的还有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