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4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4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4 20:2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狭义:
广义:
性质:
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背景
经过
评价

必要性
可能性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失败
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辛亥革命

背景
经过
评价

必要性
可能性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失败。

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孙中山)
从“医人”到“医国”的转变
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孙中山)
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为领导全国革命运动,革命党人成立了
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
1905年8月
东京
兴中会
1894年11月檀香山
中国同盟会成立
时间:
1905年
地点:
日本东京
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机关刊物:
《民报》
纲领:
三民主义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前提
核心
补充发展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前提
核心
补充发展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积极意义: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孙中山)
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清政府预备立宪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首批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清皇族内阁合影
辛亥革命

背景
经过
评价

必要性
可能性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失败。

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孙中山)
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

背景
经过
评价

必要性
可能性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失败。

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开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背景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知识链接】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辛亥革命

背景
经过
评价

必要性
可能性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失败。

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开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背景
结果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图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辛亥革命

背景
经过
评价

必要性
可能性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失败。

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开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背景
结果
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中山陵
“临时”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
辛亥革命

背景
经过
评价

必要性
可能性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失败。

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开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背景
结果
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各方态度

施压


攻陷汉口
汉阳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封济锁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革命阵营




清政府

袁世凯

妥协
宣统帝溥仪退位
1912年2月12日
时间:
意义:
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统治结束
清帝退位诏书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内容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1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
目的
意义
辛亥革命

背景
经过
评价

必要性
可能性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失败。

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开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背景
结果
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结果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意义
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性质: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经济: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
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风俗文化: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请就上述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成功还是失败?
成功方面: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