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版本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章节课名 第四单元 第2课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重难点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具体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 页码 内容
1.教师上课
1.情境导入 1.1 我们知道,车辆的运行需要动力。请你说说下图中的汽车、电动机车和小缆车,它们分别用什么作动力?
1.2 汽车靠汽油作动力,电动机车靠电作动力,小缆车靠重力作动力。
2.探索新知 1.3 你能不能给下图的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自己动起来呢?想一想:有哪些方法给小车装上动力? (提示:学生讨论2分钟)
1.4 我们有很多种方法给小车装上动力,现在让我们先尝试用橡皮筋作动力。
1.5 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需要一根橡皮筋和一辆小车。小车的轮轴上最好有能卡住橡皮筋的齿轮。
1.4 怎样安装橡皮筋才能驱动小车呢?我们可以这样做:把橡皮筋固定在一根车轴上,另外一端卡在齿轮上,通过转动车轴,橡皮筋就会在车轴上绕圈,松开手小车就能动起来了。
1.7 要使小车向前运动,橡皮筋应该向哪个方向缠绕呢?请你跟着视频一起动手试试。
1.8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橡皮筋向后缠绕时,小车向前运动;橡皮筋向前缠绕时,小车向后运动。也就是说小车运动方向与橡皮筋缠绕方向相反。
1.9 怎样才能使小车行驶得远一点?小车的行驶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你根据下图的实验设计表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你的猜测。 (提示:学生讨论5分钟后交流)
1.10 我们可以参考下图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1.11 请你跟随视频一起动手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课本的实验记录表中。
1.12 下图是实验结果的记录表,分析图中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1.13 我们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近。
1.14 想一想:为什么橡皮筋能使小车动起来呢?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1.15 原来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当它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
1.16 小车是用橡皮筋的弹力作动力,使小车动起来。
3.回顾小结 1.17 小结:橡皮筋动力小车靠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运动。在一定范围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近。
4.拓展应用 1.18 生活中,人们利用弹力做些什么事情?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提示:学生讨论2分钟后交流)
1.19 生活中人们利用弹力进行运动和娱乐。
1.20 人们还可以利用弹力制作各种生活用品。
2.学生自学
1.跟我学 2.1 我们再通过观看视频学习下本节课的内容。点击查看学习目标
2.学生练习 2.2 填空: (1)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 。 (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 。
2.3 答案: (1)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 弹力 。 (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 远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 近 。
3.拓展资源
1.教学设计 3.1 word001
2.教学视频 3.2 视频:自制橡皮筋动力纸飞机
3.常见问题 3.3 (1)安装橡皮筋动力小车要注意什么?要选择车轴带有齿轮的,方便缠绕橡皮筋的小车。小车的车轮要防滑,如果出现打滑现象,可以给小车加一些重物,或者把小车放在比较粗糙的表面上行驶,增大摩擦力。(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的行驶距离关系”教学环节应该注意什么? ①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中只能改变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其他条件不变,比如:起点、终点、小车重量、桌面光滑程度等都不能改变。 ②根据小车行驶的距离选择合适的长度测量工具和实验场地。 ③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合作起来效率才高。以四人小组为例,一人缠绕橡皮筋,并把小车固定在起跑线上,一人观察小车行驶的距离,一人记录,一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