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数学三上《5.1.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1)》优质课课件(13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数学三上《5.1.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1)》优质课课件(13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27 19:43:39

文档简介

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
1、教学目标 (?http:?/??/?1s1k.eduyun.cn?/?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4e0074ce014e430319bf6e40" \l "##?)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初步养成边读边想的解题习惯,有效解决问题。
(2)使学生初步经历理解题意、确定解题步骤、实施解答,回顾反思的完整解题过程,进一步发展观察、综合及推理、联想能力。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学情分析 (?http:?/??/?1s1k.eduyun.cn?/?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4e0074ce014e430319bf6e40" \l "##?)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已经能根据条件、从条件出发去解决问题,只是还停留在模糊的经验层面,未上升到策略的高度,相应地主动捕捉条件的能力、积极应用条件的意识也比较薄弱。
3、重点难点 (?http:?/??/?1s1k.eduyun.cn?/?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4e0074ce014e430319bf6e40" \l "##?)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借助已有解题经验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主动捕捉条件、积极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意识。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与说明 (?http:?/??/?1s1k.eduyun.cn?/?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4e0074ce014e430319bf6e40" \l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活动:猜一猜老师有多高?学生意见不一时,再给出条件接着猜。
2、活动回顾:为什么一开始大家各猜各的,后来就一下子全猜对了?
3、揭示课题:看来,总是要借助一些条件才能顺利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
活动2【讲授】二、探索交流,形成策略 (?http:?/??/?1s1k.eduyun.cn?/?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4e0074ce014e430319bf6e40" \l "##?)
1、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1)理解题意
①读完这道题,你能说说已知的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吗?
②这里告诉我们两个数量:30个、5个,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数量去研究,你更想研究哪个数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含义吗?
③小结:读一道题,就像品一道菜,要仔细咀嚼,边读边想,想清条件背后隐藏的真正含义。
(2)拟定解题计划
根据题中数量间这样的关系,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把你的打算和同桌说一说。
(3)自主解答
教师呈现以下作业单:
你能选择一种方法求出答案吗?
①填表
②列式? ? ? ? ?
③我还有别的方法
(4)反馈交流
(5)回顾总结
同学们回顾、整理一下,解决小猴摘桃的问题,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这些不同的方法背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活动3【活动】三、激活经验,熟悉策略 (?http:?/??/?1s1k.eduyun.cn?/?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4e0074ce014e430319bf6e40" \l "##?)
1、教学想想做1
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再说说怎样解答。
2、自主延伸
这些题也都用上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想一想,你以前解决问题时,用过“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吗?
谁能举个例子试试?
活动4【练习】四、练习应用 提升策略 (?http:?/??/?1s1k.eduyun.cn?/?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4e0074ce014e430319bf6e40" \l "##?)
下面我们接着来研究怎么用好这个策略。
1、教学想想做做2
小猴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先填表,再解答)
2、教学想想做做3
17只小猴站成一排,从左往右,芳芳排在第9;从右往左数,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只猴?(先在图中标出两人的位置,再解答)

3、教学想想做做4
(1)你能用这个策略帮小猴兵兵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吗?
兵兵家客厅的地面是用地砖铺成的一块长方形,其中白地砖有8行,每行15块。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花地砖有多少块?
(2)学生独立解答,并展示交流。
(3)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时,把三个条件都一一用上了。如果不提供“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这个条件,还能求花地砖有多少块吗?
小结:一开始,少了一个条件,大家感觉问题好像不能解决;但是我们重新回到条件,抓住了图中隐含的信息,终于发现:其实只用前两个条件,问题一样也可以被轻松解决!
活动5【作业】五、回顾全课  优化拓展 (?http:?/??/?1s1k.eduyun.cn?/?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4e0074ce014e430319bf6e40" \l "##?)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怎样“从条件想起”?
2、学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好像为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一对有力的翅膀,看看谁能用好这对翅膀,做一个聪明的预言家!教师出示想想做做5,比比谁估得准?


(共13张PPT)
苏教版小学数学 三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第一天摘了30个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说打算:我想先根据( ),
求出( ),再
……
……
你能通过填表或列式计算求出答案吗?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答:第三天摘了 个,第五天摘了 个。
35个
40个
45个
50个
35 + 5 = 40(个)
40 + 5 = 45(个)
45 + 5 = 50(个)
50
40
30 + 5 = 35(个)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个
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5
+5
+5
+5
举例1: 根据( )和( ),
求出( )。
有5个苹果
共重500克
平均每个苹果有多重
500g
举例1:再根据
( )和( ),
求出( )。
1个苹果重100克
橙子比苹果重20克
1个橙子有多重
20g
举例1:
先根据( )和( ),求出( )。
再根据( )和( ),求出( )。
5个
500g
20g
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
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

举例2:
先根据( )和( ),求出( )。

再根据( )和( ),求出( )。
3盒
每盒10支
18支
钢笔支数
钢笔支数
钢笔支数
圆珠笔支数
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先填表,再解答)
答:第3次弹起 米,第4次弹起 米。
             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
高度的一半  
2
1
4
2
1
8
4
2
8
1
开始下落时 第1次弹起 第2次弹起 第3次弹起 第4次弹起
16米 米 米 米 米
17只小猴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小猴芳芳排在第9;从右往左数,小猴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只猴?(先在图中标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再解答)
1
2
3
4
5
6
7
8
9
芳芳
1
2
3
4
兵兵
答:芳芳和兵兵之间有 只猴。
4
兵兵家客厅的地面是用地砖铺成的一块长
方形,其中白地砖铺了8行,每行15块。
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
1
2
3
4
5
6
7
8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花地砖有多少块?
15
8
1
第1个正方形里画了2个圈,以后每个正方形里画圈的个数都是它前一个正方形的 2 倍,并且都和第一个正方形里的圈同样大。估计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