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意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百团大战等基本上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平型关战斗示意图》《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等地图,提高通过地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抗战取得的战绩及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丰硕的战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
红军改编之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在正面战场配合作战。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分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同繁峙县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2、过程:时间——1937年9月;
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
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征战。”——蒋介石致朱德、彭德怀贺电
3、意义: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背景: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亡国论主要是针对汪精卫卖国集团和国民党中具有头像倾向的人来说的,他们认为中国国力太过于弱小,不能够抵抗日本侵略,在日本强大的国力和精锐的部队造成的压力下,即使中国国共合作,也难以摆脱亡国的命运,所以认为不应该做无谓的抵抗,而是投降日本,在日本的统治下寻求新的出路。
速胜论是国民党内部一些过于乐观分子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国力远胜于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即使没有国共合作,中国也能在国民党领导下迅速打败日本。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认为,中国国土面积广阔,战略纵深广,战争潜力大,而日本兵力有限,想要将占领区落实殖民统治,必然分兵,加之日本国内经济危机影响,日本的侵略必然不能长久,只要中国全体上下一心,国共精诚合作,再加上国际正义力量支持必然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因为中国本身是一个弱国,和日本差距过大,所以在短时间内中国不可能战胜日本。只能以持久战的形式拖垮日本,让日本帝国主义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我们不能过于依赖美国等国际力量的支持,因为美国还要顾及西欧、北非战场,不可能全力应付太平洋战场,而且日本还占有地缘优势,在美国的海军压力下仍然能够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针对日本侵略做好持久战准备。
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意义:《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到10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49年之间,在中华民国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的部分区域,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4、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层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力量,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涌现出:诸如“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回民支队”“敌后武工队”等一支支著名的敌后抗日队伍 !
5、巩固根据地的措施:
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政治: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经济: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
意义: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
1、背景: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2、经过:
1940年下半年,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日军民的士气,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材料百团大战战果: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击毙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个,并缴获大量武器。
3、意义: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日军遭到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其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进行“反扫荡”作战。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
1.八路军开辟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 A )
A.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B.晋冀豫抗日根据地C.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D.陕甘宁边区
2、抗战初期,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B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3、“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这句诗说的彭大将军指挥的战役是( B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徐州会战
4、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 政策是( A )
A.实行减租减息 B.开展大生产运动 C.采取地雷战、地道战 D.发动农民起义
(五)、板书设计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
2、过程:
3、意义: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背景:
2、意义: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4、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5、巩固根据地的措施:
三、百团大战
1、背景:
2、经过:
3、意义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