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钟声》教学设计
(聆听课)
教材分析
《灵隐钟声》是电子琴演奏家浦奇璋根据灵隐寺的感受创作的,通过模仿古寺的钟声表现了古寺幽静的意境,抒发了幽古之情。
全曲基本上只有一个主题,反复了三遍,旋律平稳、节奏舒缓,通过不同的音色变化,描绘了幽静的古寺风光。
乐曲开始用电子琴模拟了古寺中不同的钟声,有浑厚的大钟声、有清脆的小钟声,钟声有近有远就像回声一样,在山林中回响。之后出现了舒缓平稳、具有中国古典寺庙音型的旋律,好像置身于幽静的古寺中。四周烟雾缭绕、寂静无声,单调的木鱼声衬托出古寺的神秘,只有那浑厚的钟声在四周回荡。
第二遍反复时,电子琴用模拟的琵琶音色再现了主题,情绪变得明朗,好像在敲击小钟。
一个小过渡之后,第三遍反复时加大了力度,好像是敲击大钟。电子琴特有的回音效果丰富了音乐的意境。在稍有变化的第二乐句中结束。
接着是同前面呼应的钟声,最后在四下浑厚的钟声中结束全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寺庙音乐风格。
2.在课外听到《灵隐钟声》,能说出乐曲的曲名。
教学重点
感受寺庙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能哼唱乐曲的主题音乐。
教学过程
一、完整欣赏
1.初步感受音乐风格
教师语言: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一边听一边回忆,这种风格的音乐你在哪里听过?这种音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教师语言:有的同学在寺庙里听过,那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教师语言:是的,乐曲给人一种幽静、安详、古朴的感觉。
2.简单介绍《灵隐钟声》
教师语言:这首曲子是用电子琴演奏的,名字叫《灵隐钟声》,是浦奇璋老师去浙江灵隐寺游玩时,根据当时的感受创作的乐曲。乐曲通过模仿古寺的钟声,表现了古寺幽静的意境。
二、熟悉乐曲主题
1.初步视唱主题
教师语言:乐曲是如何表现这种幽静和安详的呢?下面我们视唱一下主题: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用连音唱法唱,不能把音唱断。(老师唱一句,学生学唱一句)
2.再次视唱主题
教师语言:再来唱一唱,一边唱一边思考节奏有什么特点?旋律的走向有什么规律?
教师语言:第一句和第二旋律发展方向一致,而且两句的节奏也基本一样。
三、发现乐曲风格
1.欣赏部分音乐
教师语言:两个乐句旋律和节奏都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我们觉得这首乐曲感到很安详的原因之一。再来听一听速度和力度是怎样的?
教师语言:速度比较慢,力度也不很强,进一步表现寺庙安详的气氛。
2.再次欣赏部分音乐
教师语言:作曲家为什么用电子琴来表现这首乐曲呢?
教师语言:因为电子琴有很多丰富的音色,它模拟了寺庙里的钟声和木鱼声。
四、完整欣赏
1.发现主题的重复
教师语言:我们再来完整的听一遍,听一听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听到时请举手示意。
教师语言:是的一共出现了三次。
2.总结寺庙音乐特点
教师语言:灵隐寺我国是古老寺庙之一。在我们国家,寺庙文化历史悠久,寺庙音乐也在不断发展。你能和同学交流一下,寺庙音乐的特点吗?
教师语言:旋律很简单,容易记忆,常有木鱼等打击乐器,音乐给人古朴安详的气氛。
五、课堂小结
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从乐曲中我们感受到灵隐寺的古朴和安详的气氛,以及人们平静的心态。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