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巷深处[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4-23 19: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类 型:教学设计
科 目:语 文
课 题:《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作 者: 曾 华 英
作者联系电话:0763-3301866
作者单位:清远市清城区松岗中学
电子邮箱:huaying0806@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6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中应抓住一个“情”字,紧扣具体的事件,让学生反复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进而理解生活中的母爱。
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团结合作精神,贯穿于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当中,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探究学习:通过品读课文,对重难点提出质疑、探究,感悟母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道德、情感、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感受人性美。
教学准备
(一)、教师方面:搜集关于母爱的故事和资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方面:朗读课文,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途径搜集关于母爱的故事,准备堂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学生欣赏一幅图
师问: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生答: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深夜里缝补衣服。
师问:那么,你还能想起唐代诗人孟郊赞颂母爱的一首诗吗?(全班齐背《游子吟》)
师:今天让我们再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那就是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扫除字音障碍。
2、快速默读全文:用“这是一个       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
(三)、自主合作探究:
请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做适当补充。
1、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1)收养我
(2)为了我换住处
(3)为我改变性格
(4)为我亲勤劳作 苦心经营
(5)把我养成“千金小姐” ,为我取得的成绩骄傲
(6)当我厌恶家时,她抑制感情、表现平静
(7)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进城为我送东西
用"养母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2、分析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
教师明确:满足——厌恶——淡忘——悔悟。
(四)、品读课文:
1、学习小组自由朗读并讨论:文中哪些语段让你感动、喜欢或欣赏?把它画出来,学习小组互相交流,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教师点拨:可以这样说: “妙在___________,写(用)得好,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___________。”
示范:“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它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2、激情朗读:学习小组选择本组最喜欢的一段有感情地朗颂,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1.节奏缓慢;2.语气深情;3.感情投入;4.面带表情(教师范读最后一段)
读完后由其他同学对朗读的小组评价,教师根据其评价进行适当点拨。
(五)、歌曲感悟:展示小巷图片和文字。(那条小巷,那位母亲和那段故事,永远是一支难忘的歌谣……)
读懂了小巷里那位盲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想想你的母亲,想想她对你的爱,你又读懂了多少呢?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赞颂母爱的flash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学生在分析课文和朗读过程中,已领会了课文中盲母亲对女儿伟大无私的爱,再听这首非常动情的歌曲,配上了一些感人的画面,他们都听得很入神,有的同学甚至感动得掉下了眼泪。这样为下一环节感悟真实的母爱奠定的感情基础)
(六)、拓展延伸:感悟生活中的母爱
(1)学习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2)口语表达: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想想你的母亲为你付出了多少,你是怎么回报的?
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说一段话。
(七)、课外作业-----能力迁移: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
1、作文:
送一件特殊的礼物给你的父母:如为你父母做一次饭,炒一个菜,沏一杯热茶,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然后把这件事的全过程,包括父母的反应、体会,记在作文本上。
2、 课外搜集有关母亲的诗句、歌曲和文章。摘抄到周记本上。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