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显微镜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精密仪器,由于学生第一次使用显微镜,对显微镜有浓厚的兴趣,总想动一动。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实验操作能力。考虑到学生对显微镜比较陌生,因此在帮助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时,采取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能力目标: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情感目标: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重点和难点:?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课前每班培训5名“小助手”,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除病毒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命的奥秘,必须认识细胞的结构。大多数细胞很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显微镜的操作方法?1取镜:一手握,一手托;?2.放:略偏左(便于左眼观察,右眼记录绘画)?3.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回答是光学显微镜。?显微镜的构造。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显微镜的使用 ?4.对光?(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5.观察:?(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动作要缓慢)?(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抽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倾听,引起注意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小助手巡视,帮助。提出疑问,明确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加以解释。?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显微镜的操作方法(顺口溜)? 一取二放,三安装。? 四转低倍,五对光。 ?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 九退整理,后归箱。?认真观看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写有“上”字的玻片;?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③动植物玻片标本;?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给予鼓励性评价。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强调:①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巡视指导,纠正错误。?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明确:①物像是倒像?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练习思考,回答。看书了解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学生畅所欲言。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小结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教师总结出并板书:?显微镜的操作方法(顺口溜)? 一取二放,三安装。? 四转低倍,五对光。 ?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 九退整理,后归箱。?教学反思:??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学生好奇心很强,需要在上课前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守则,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以便上课时场面便以控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懂得爱护实验室里的实验器材。
在教学中由学生根据教材,对照实物,通过看一看、动一动、试一试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构造与功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及时检查,激励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学生们的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 不足之处:老师指导太细致,学生主体体现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