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中国龙》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中国龙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2)知道龙的各部位取自哪些动物原型,有什么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不同时代龙在造型上的变化。
(2)感悟中国龙的民族精神和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悟中国龙的民族精神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身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观察、欣赏龙的造型,了解并讲述中国龙的历史及其象征意义,体会中国龙的精神。
2、教学难点: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感悟中国龙的精神。
(三)教法:欣赏法、讲解法、示范法。
(四)教学材料:
导学案、查找有关龙的资料、黑色笔。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环节。
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龙的词汇,说说有哪些?(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词汇:威风、神奇、善良、勇猛、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小结:这些词汇都是同学们用来描述中国龙这一形象的,这样,我们在欣赏、评述时就有更多词汇可以使用了。
(让学生学会集词评述的方法,大胆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
2、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欣赏不同时期龙的图片,了解龙的历史。
按时间顺序欣赏一组中国龙的图片。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龙的形象最初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周代开始,龙的主要部分才基本确定下来;从汉代起,龙逐渐与皇权联系在一起。
学生了解不同时代龙的特点:
(1)龙的雏形期(原始社会):器体厚重,造型粗犷。
(2)夔龙期(商周—秦汉):抽象、简洁、多为单足。
(3)应龙期(秦汉—隋唐):矫健、多有翼。
(4)黄龙期(隋唐—明清):华丽,皇权的象征。
(初步知道中国龙的历史。简单辨别不同时代中国龙的外形特征。)
2、了解龙的形象。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对照其他动物形象,合作分析龙的各个部位都具有哪些动物的特点。
小结:龙是以鱼、鳄、蛇、鹰、马等动物及云、电、虹等天象组合而来,形成的一个建立在各种形象之上的新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过程。
(小组成员通过参与游戏、合作探究,了解龙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及其意义。)
3、了解龙的姿态。
欣赏各种姿态的龙和九龙壁。(课件展示)
小组合作探究:《九龙壁》上的龙是怎样的姿态?它们在干什么?可以叫它什么龙?
学生小组发表讨论结果:腾飞、盘踞、戏珠、喷火、飞降…… 降雨、镇妖、驱灾…… 升龙、降龙、行龙、盘龙……
(通过观察中国龙不同姿态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中国龙的知识,增强对中国龙更深刻的感受。)
4、了解龙的精神。
师:先民们崇拜龙图腾,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你能说一说有哪些吗?
生:观察课件,欣赏节日中的龙(二月二龙抬头、正月十五舞龙灯、端午节赛龙舟等。)
师: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民间,龙始终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征意义——幸福、吉祥、威武。
生:观察龙在不同方面的应用(建筑、航天、服饰、工艺品等。)
师:请学生结合龙的词汇,说一说中国龙带给自己的感受。
生:中国龙是东方巨龙;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有天地合一、探索的精神;龙英勇善战,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等。
(学会用龙的词汇大胆对中国龙进行评述。)
三、课堂实践。
1、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一条龙。
2、探究学习:
学习课本34、35页龙头、龙身、龙尾的画法。
四、知识拓展。
1、欣赏民间龙的作品。
2、尝试用各种材料做一条龙。
(通过知识拓展,再次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喜爱的龙的造型,体会中国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