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价、数量、总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根据素材抽象、概括、理解“单价”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单价的意义。
2.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一数量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 通过联想、开放延伸,探讨是否具有和“单价×数量=总价”知识结构类似的知识,大胆猜想研究同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整体感悟“单价”的意义。
1.为学生提供两种不同背景的材料:
(1)数量相同,总价不同
两种圆珠笔,第一种2枝3元,第二种2枝4元,哪一种便宜?
(2)数量不同,总价相同
有两种水果糖,第一种3个6角,第二种2个6角,哪一种便宜?
引导学生交流、对比、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感悟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求一个数量单位物品的价格”这比较方法的简便性与必要性。)
2.给学生提供两个相同背景但数量不同,总价也不同的材料,其中一个在数量上有倍数关系,另一个没有倍数关系,引导学生用“一个数量单位物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如:
(1)甲种苹果4千克8元,乙种苹果10元可以买2千克,哪种苹果贵?
(2)甲种苹果8元可以买4千克,乙种苹果9元可以买3千克,哪种苹果贵?
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大沟通,使学生整体感悟所提供的背景材料的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感知不同材料中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单价”的内涵)
教师示范列举生活中“一个数量单位物品的价格”的例子,如一件上衣129元,一箱方便面多少元,一斤面多少元,一克黄金380元,一打丝袜10元,每个泡泡糖5角等。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单价的意义。并结合实际认识单价的单位,如3.50元/千克。
(引导学生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在不同的材料中寻找相同点,提炼和抽象出它们的本质。有了以上对概念“单价”的理解,对“总价”与“数量”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比较轻松了。)
二、数量关系的总结。
1.结合上面四个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所给的两种量可以分别叫什么?如第一个问题中的3元与4元是圆珠笔的单价吗?
2.解决问题:
超市里有一种牛奶搞促销,每盒3元,李阿姨买了6盒,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条件所表示的意义,并总结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三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运用。
1.老师攒了9千克废纸,每千克可能卖8角,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2.郑州科技馆的门票每张5元,林红有50元,可以买多少张?
3.超市里搞商品大促销活动,一种橙汁“买3送1”,张阿姨买3瓶这样的橙汁花了12元,实际平均每瓶多少钱?
引导学生感知“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以及除法与乘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四、回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个种量?先认识了哪个量?又认识了哪两个量?先总结出了什么样的关系式?又推导出哪两个数量关系。
(回顾探究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探究的“结构”: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从上位的数量关系到下位的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
??????《单价、数量、总价》教学反思
襄县范湖乡纸房中心小学 席晓艳
??讲完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总体来说这节课教学效果还可以,我在课堂上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超市购物的情境,使学生知道单价、数量、总价这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并不陌生,只是我们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努力实现以下几点: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因此,课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收集超市购物小票,并且了解上面的信息。
?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超市里搞商品大促销活动,一种橙汁“买3送1”,张阿姨买3瓶这样的橙汁花了12元,实际平均每瓶多少钱?”。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的培养。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留给学生合作交流地机会和时间明显不足,学生真正投入的有思维碰撞的讨论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还不能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单价、数量、总价》评课稿
席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整体比较好,从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准确,课堂上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从课堂的整体设计来看,整个过程设计较好,从问题提出、分析、解决入手,侧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教师思路清晰,有亲和力,课堂教学环节紧凑,学生发言积极,表现优异。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本节课的优点:?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亲切自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出示了超市的图片,让学生去发现里面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历,所以孩子们很兴奋,很激动,在不知不觉地学习中,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渗透德育精神,教育孩子们排队付账的文明行为。?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渗透各种思想品德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参与活动中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两道例题中找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老师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德育教育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不足: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还不能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课题组成员:米晓燕 付飘玲 陈改勤 常素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