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牧童》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体会切分节奏
1.X X X︱X X X ︱X X ︱ X . 0‖
同学 们,同 学 们。上 午 好!
胡老 师,胡 老 师。上 午 好!
2.X X X ︱X X︱
同 学 们,你 好!
胡 老 师,你 好!
利用这两个节奏型,教师指导学生互相之间问好,将同学的名字带入到节奏中练习。
随后师生配合集体进行节奏练习:
X X X ︱ X X X ︱ X X ︱ X . 0‖
(师)同学 们, 同 学 们。上 午 好!
X X X ︱ X X X ︱ X X ︱ X . 0‖
(生)胡老 师, 胡 老 师。 上 午 好!
X X X ︱ X X ︱ X X X︱X X︱
(师)同 学 们, 你 好!(生)胡 老 师,你 好!
X X X ︱X X X ︱ X X ︱ X . 0‖
(师)同学 们,同 学 们。上 午 好!
(生)胡老 师,胡 老 师。上 午 好!
三、熟练掌握节奏,学唱歌曲
1.课件展示旋律:
分析旋律,分为四句,刚好与我们之前练习问好的节奏一模一样,随后引出切分音:3 5 4,讲解切分节奏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旋律中其他地方的切分节奏。
教唱这段旋律。
课件展示歌曲的歌词,在教师示范演唱之后,请学生试着自己代入歌词演唱。紧接着,请同学们猜歌名,再引出歌曲的歌名——《牧童》
2.介绍歌曲背景
课件展示三副美丽的风景画面和一副欧洲地图,介绍歌曲的创作国家——斯洛伐克。
再次展示课件,显示载歌载舞的画面,教师介绍斯洛伐克的音乐特点和舞蹈。
3.学唱歌曲
由于之前已经将第一段歌词学唱过,现在学唱基本是学生的自主学唱。
课件展示整首歌曲,学生复习反复记号,套入一二三段歌词演唱。
四、逐步击破难点,学唱二声部
1.学唱歌曲之后,请同学们欣赏二部合唱的歌曲《牧童》
欣赏之后找出示范演唱的歌曲和我们演唱的歌曲有何不同?
很快有了答案:示范演唱是二声部的演唱。
2.找出两声部之间的异同,学唱二声部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两个声部的乐谱,发现两个声部之间的异同,并找到二声部中的“升Fa”音,并在琴键上找到这个变化音,学习变化音的概念,学会如何唱准变化音。
学唱二声部的旋律。
3.通过逐步的学习,掌握二声部旋律之后,两个声部合唱。
五、了解钢琴曲《牧童短笛》
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它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作品。
本节课对乐曲只作了一次浏览,下次课还会完整、仔细地听赏。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贺绿汀的资料,包括他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及生平,下一课将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六、全体合唱,总结下课
教师对本节课稍作总结,然后全班同学起立,教师指挥,随伴奏集体合唱二声部歌曲《牧童》。
唱毕,学生整齐的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