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
[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 分,共36分)
1. 地壳中蕴藏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最好将它们( )
A. 直接烧掉 B. 综合利用 C. 低价出口 D. 不要开采
2.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用高粱、玉米和薯类经发酵、蒸馏制取乙醇
B. 用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流电解水制取氢气
C. 为保护环境,严禁开采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D. 将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甲烷
3. 有关石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石油是可以人工合成的
B.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C. 石油可作化工原料生产许多产品
D. 石油的炼制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
4. 炒菜锅里正在加热的油着火燃烧,最佳的处理方法是( )
A. 赶快把燃着油的锅端离火源 B. 马上向燃着的油锅里泼水
C. 立即向燃着油的锅里撒沙子 D. 迅速盖上锅盖,关闭燃气灶
5. 下列灭火方法同时破坏燃烧的两个条件的是( )
A. 燃着的蜡烛,用扇子扇灭
B.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 燃着的木条插入水中而熄灭
D. 燃着的木条插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而熄灭
6. KTV的装修材料使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 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 燃烧产生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 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撤向安全处
7. 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重要的化石燃料
B. 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
C. 太阳能、水能、风能是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重要清洁能源
D. 地下水资源大量开采可以为人类解除水危机,人类不必再为淡水缺乏而苦恼
8. 含硫的煤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会排放出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是( )
A. SO2 B. SO2和CO2 C. SO2和CO D. CO和CO2
9. 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爆炸使燃烧处于暂时缺氧状态 B. 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 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10. 开发使用新能源,是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下列与新能源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研制、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能真正实现“零排放”,是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B. 推广乙醇汽油可适度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C. 核能不属于清洁能源
D. 风能、水能、地热能均属于清洁能源
11. 从防止空气污染的角度考虑,下列实验过程应在通风橱中进行的是( )
A. 铁丝燃烧 B. 白磷燃烧
C. 电解水 D. 蜡烛熄灭
12. 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有如下关系:①甲+乙―→H2O;②乙+丁―→CO2;③丙+乙―→CO2+H2O。则丙物质可能为( )
A. C2H5OH B. CO C. H2 D. C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共30分)
13. (6分)在氢气、氧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五种气体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填空:最清洁的燃料 ;有剧毒的气体 ;能灭火的气体 ;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和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爆炸的气体 ;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
14. (7分)已知某气态燃料质量为0.8g,将其放入足量氧气中燃烧,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如图所示的装置,得到下表所列的实验结果(假设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吸收)。根据实验数据填空:
实验前
实验后
(干燥剂+U型管)的质量
101.1g
102.9g
(石灰水+广口瓶)的质量
312.0g
314.2g
(1)该气态燃料含 元素 g,含 元素 g,两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若该气态燃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则其化学式为 。
15. (8分)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是黑色固体单质,F是氧化物,I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1)写出A、F的化学式:A ,F 。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4)反应③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5)反应②能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16. (9分)小芳同学用一个较深的玻璃杯将两支长短不一、点燃的蜡烛罩住(如图),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1)小芳和小婷同学分别进行如下猜想:
小芳:短的蜡烛先熄灭。
她猜想的依据是 。
小婷:长的蜡烛先熄灭。
她猜想的依据是蜡烛燃烧放出热量,使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二氧化碳的密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为长的蜡烛先熄灭。
(3)为进一步探究长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她们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用大号饮料瓶重新做了该实验,待长的蜡烛熄灭后,立刻从饮料瓶上、下两层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气体进行检验,发现上、下两层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检验二氧化碳可用 (填名称)。
(4)小芳从空气的组成分析,认为使得蜡烛熄灭的气体应该是 。
(5)从本实验得到启示:从火场逃离时,应该采取 (填“站立”或“弯腰或匍匐”)姿势,并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其中湿毛巾的作用是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共24分)
17. (12分)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图一 图二 图三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知识回忆】
(1)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
【交流讨论】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所示)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再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
【综合应用】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氢氧化钾,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18. (12分)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内容
步骤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
【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Ⅰ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Ⅱ
推入适量H2O2溶液
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 、
。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 ;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 。
四、计算题(本题1小题,共10分)
19. 乙醇是以高粱、玉米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制得的,属于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油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乙醇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水,如果氧气不足,乙醇燃烧还有CO生成,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OH+5O22CO2+2CO+6H2O。
现有13.8g乙醇按上述反应进行燃烧,求生成的CO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多少?(标准状况下,CO的密度为1.25g/L)
参考答案
1. B 2. C 3. A 4. D 5. C 6. B 7. D 8. C 9. C 10. C 11. B 12. A
13. H2 CO CO2 O2 H2、CH4、CO CH4
14. (1)C 0.6 H 0.2 3∶1 (2)CH4
15. (1)CH4 CaO (2)2C+O22CO (3)CO2+Ca(OH)2===CaCO3↓+H2O (4)化合反应 (5)放出
16. (1)蜡烛燃烧产生CO2,CO2比空气密度大,下沉 减小 (3)澄清石灰水 (4)氮气(或N2) (5)弯腰或匍匐 吸收一些有毒气体,防止粉尘被吸入体内
17. (1)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减少污染(环保) 擦干 (3)氧气(空气) (4)放热 2K+2H2O===2KOH+H2↑
18. (1)2H2O22H2O+O2↑ (2)燃烧匙中的白磷未达到着火点 水中的白磷未与氧气接触 导管末端有气泡放出,水中白磷燃烧 (3)支持燃烧 先增大后减小
19. 解:设生成CO的质量为x。
2C2H5OH+5O22CO2+2CO+6H2O
92 56
13.8g x
=
x=8.4g
则V(CO)==6.72L 答:生成的CO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6.72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