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平型关大捷:1、背景: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红军改编之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在正面战场配合作战。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分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太原平型关平型关:
位于山西东北部,长城关口,东连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北京西面的重要军事重地;进入太原的重要门户;1937年9月山西平型关 1、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2、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林彪(八路军115师)歼灭日军1000多人林彪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背景: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亡国论:主要是针对汪精卫卖国集团和国民党中具有头像倾向的人来说的,他们认为中国国力太过于弱小,不能够抵抗日本侵略,在日本强大的国力和精锐的部队造成的压力下,即使中国国共合作,也难以摆脱亡国的命运,所以认为不应该做无谓的抵抗,而是投降日本,在日本的统治下寻求新的出路。 卢沟桥事变后,汪精卫在他的各种演说中大肆宣称“战必大败”的“亡国论”,其代表作是题为《最后关头》的讲话。 1938年10月10日,著名报人龚德柏在国民党中宣部机关刊物《中央周刊》创刊号上撰文分析抗战前景,公开提出:“再战半年,最多一年,敌人虽胜于战场,亦必因经济之破产,而全局瓦解。中国获得最后胜利,为期不远也。”显然还是持一种速胜观点。 速胜论是国民党内部一些过于乐观分子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国力远胜于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即使没有国共合作,中国也能在国民党领导下迅速打败日本。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认为,中国国土面积广阔,战略纵深广,战争潜力大,而日本兵力有限,想要将占领区落实殖民统治,必然分兵,加之日本国内经济危机影响,日本的侵略必然不能长久,只要中国全体上下一心,国共精诚合作,再加上国际正义力量支持必然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因为中国本身是一个弱国,和日本差距过大,所以在短时间内中国不可能战胜日本。只能以持久战的形式拖垮日本,让日本帝国主义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我们不能过于依赖美国等国际力量的支持,因为美国还要顾及西欧、北非战场,不可能全力应付太平洋战场,而且日本还占有地缘优势,在美国的海军压力下仍然能够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针对日本侵略做好持久战准备。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意义:《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抗日根据地示意图》延安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4、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层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力量,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 破袭战 水上游击战 涌现出 :“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回民支队”“敌后武工队”等一支支著名的敌后抗日队伍 ! 5.巩固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目的: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减租减息大会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开展大生产运动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的“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配以封锁墙、封锁沟”的“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蚕食。三、百团大战1、背景: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2、经过:1940年下半年,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日军民的士气,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意义: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日军遭到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其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进行“反扫荡”作战。日军“扫荡”八路军“反扫荡”本课小结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
2、过程:
3、意义: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背景:
2、意义: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4、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5、巩固根据地的措施:
三、百团大战
1、背景:
2、经过:
3、意义课堂练习:
1、抗战初期,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2.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包括( )
①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②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③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④发展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