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13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语文-13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5 10:5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教材解读?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作家王一梅的同名绘本。选入教材时,编者裁剪掉了文章的最后部分,用省略号来代替,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预测并补充完善。与以往天马行空式的“预测”相比,这样编排更具体,使教学有抓手,不仅可以预测情节,更能续写具体的内容,且能保持原本的写作风格。这是统编教材将文学理论融入教材后聚焦读写一体的典型呈现。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借助脉络图搭建图文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构章模式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要求??
1.借助阅读,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享受阅读的乐趣。?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学会有理有据地预测故事的发展。?
3.合理地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绘本中的图片(图一),提出问题。?
(1)猜猜看,这是什么??
(2)学生看图自由想象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是怎么猜测出来的??
2.说说看,它有什么作用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归类,拓宽学生思路,从绳子的不同作用(解决生活问题、用做工具和游戏道具)发散学生思维,展开想象。?
二、结合图片,初步感知?
1.(出示绘本中的图二)原来,这是胡萝卜先生的胡子。?
2.自由读课文,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1)概括不等于复述故事,语言要简练。?
(2)用上“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可以使表述条理清晰。?
(3)注意文末的标点“……”,意思是“还发生了许多事”,表示故事未完。?
三、品读课文,画脉络图?
1.孩子们,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地刮了胡子,因为近视而漏刮了一根。这根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酱疯长起来。因此,胡萝卜先生就有了一根长胡子。(补充完整板书)?
2.结合课文内容逐层绘制文章脉络图。?
(1)胡子越来越长,胡萝卜先生还完全不知道。(联系上下文,找到相应的文字依据)?
A.被风吹到了身后,完全不知道。?
B.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呀!?
C.一步一步走,一点点变长。走了多长,胡子就长了多长。?
(2)可这根长胡子却帮助了一个小男孩。一起来看看课文的5、6两个自然段。?(借助文字,猜测故事)?
A.男孩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扯、剪。?
B.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尿布——(?)、剪;?
3.模仿第6自然段,把鸟太太找绳子晾晒尿布的故事补充完整。?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中飘动……?
四、展开想象,续编课文?
出示: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又会有谁遇到胡萝卜先生呢?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又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帮助呢??
展开想象,接着往下画几个吧。(2~3个)?
根据所画自由分享,互相点评。?
同桌相互说一说。?
(2)指名学生上台说。?
(3)根据学生的分享,教师总结:预测续编故事需要联系文本内容或是生活实际,合理展开想象,不要拘泥于某个方面。?
五、聆听故事,说出预测??
1.你看,让胡萝卜先生发愁的长胡子,居然帮助了这么多人。那知道事情结果的胡萝卜先生还会发愁吗??
2.是的,他一定开心极了呢。其实,这篇课文是改编自作家王一梅的同名绘本《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作家眼中的胡萝卜先生遇到了——鼹鼠、鸭子和白菜。大家边听边动动脑筋预测吧!?
?板书设计:?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小男孩?
鸟太太?
小蚂蚁?
小女孩?
……?
教学反思:?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是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二篇文章,也是一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用方法,那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进行自己的预测,注意一定要有依据。要让孩子们说出自己预测的依据为什么会这样预测。一般略读课文一开头就提出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文章,那么这篇文章给出的题目是: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边读边想的过程中孩子会预测的点我想有这么两个,既然文章的题目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那么在第二段“因为他近视,就没有发现漏刮了一根胡子。”这里孩子们应该会预测就是这根胡子在慢慢变长;还是第二段“胡萝卜先生吃果酱面包的时候……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这个地方孩子们会预测胡子会越长越长长的很快,因为胡子吸收营养了;那么第二段讲完之后第三段这里孩子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孩子会预测这根长胡子会干嘛呢?他会给胡萝卜先生带来什么事情呢?另一种情况是孩子想不出后来的故事是围绕这根胡子写的,后者这种情况孩子会跟着文章一起读下去,而前者孩子的心中已经有了预测有了属于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发展脉络,在后续读的过程中会根据文章的内容修正自己的预测。文章的最后是没有呈现出全文,而是戛然而止,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自己去想象去预测。在这里课堂上我进行了当场续写,并且与孩子们一起评改讨论预测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