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并会辨认,知道每年有12个月和每月有多少天,会看日历,能够从日历中找到指定日期。
2.在经历回顾、整理、观察等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经历自主观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年、月、日这种较长时间的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同时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辨认大月、小月,会解决生活中与年、月、日相关的时间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年历卡。
教学过程:
营造氛围,引出课题。
师谈话导入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教室里有那么多老师和我们一块学习,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一天, 请用最响亮的声音把今天的日期齐读一遍。屏幕显示:2016年12月14日。生齐读
板书课题:年、月、日。
【设计意图】引入简洁,指向明确,直奔主题,将数学与生活有效对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教师很注意语气用词,如“请”、“我们”等,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思想。
二、组织课堂,了解起点。
1、生畅谈关于年、月、日,知道的知识。
2、师:从同学们刚才的畅谈中,看得出大家对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真好!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具体来看看,年月日当中都还有哪些要学习的知识!
【设计意图】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知学习的适应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对他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苏伯尔就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的重要因素。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并不陌生,所以引入新课后,教师通过“关于年、月、日,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年月日知识的回顾,把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萌发出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1.小组合作,自主交流。
师:首先让我们借助日历来探索年、月、日的奥秘。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前老师布置的借助年历卡所完成的自主学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具体要求是:
(1)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组长整理组员的发现,作好汇报准备。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该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这一环节的安排正是围绕学习主体来安排的。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交流课前自学成果,完成统计表,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发现,体验合作的快乐。既体现了生主体独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激发了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中的表现欲。
2.交流成果,完善认识。
(小组先来分享你们的交流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个体的认识是有差异的,数学课堂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识,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完善认知的目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评价激励中实现自主学习和有效交流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认识,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真正把常识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的载体,从而实现了深度学习。
3、引发思考,交流方法。
(1)同学们,你们看一年中的12个月,有大月,有小月,但又不完全是按照大、小月,大月、小月的规律来排列的,比较不好记,所以,老师的问题来了,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快速记住它呢?先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老师期待着你们最好的办法!
(2)学生交流。(左拳法、歌诀记忆法。)
4、开阔视野,渗透文化。
课件出示农历小知识,请一位同学上台给同学介绍农历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中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就如新课标指出的: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可见,教师教给学生知识,是授人以“鱼”,引导学生观察探索,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是授人以“渔”。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应该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正是按照这一理念展开教学的。首先,通过“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快速记住它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接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不仅通过直观演示,记歌诀,学生自己思考总结等方法记忆大小月的知识,而且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经历了规律发现、探索、总结的过程,将静态知识的传授变为了动态的学习。更主要的是,教师的着眼点没有停留在知识记忆的浅层面上,而是通过评价激励,将学生的探索放在了更高层次的思想方法上,使得新课标所倡导的“四基”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课堂游戏,巩固记忆。
2月到底男生站还是女生站?
总结:对老师的问题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并且善于补充,真是学习的高手!来,为高手的精彩发言鼓掌。
【设计意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不是单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知识的易错易混处设置认知冲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好胜之心、好表现之心,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牢固掌握知识,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创新意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正是抓住二月这个易错易混点来展开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自己该站起来还是坐下去,此时教师抛出了问题:“同学们,二月份到底谁站?” “男生站?”、“女生站?”、“都要站?”、“都不用站?”,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此时,“你们的观点不一致,能说说出你们的理由吗?” 教师的追问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引发了学生的“争鸣”。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交流,完善结论,达成共识,从而加深了对二月这个特殊月份的理解记忆,使得这一环节成为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6、新闻发布,延伸认识。
师:下面老师想在我们班举行一个年、月、日的信息交流会,老师带个头发布第一条信息:一年有12个月,分为四个季度,第一季度包括1月、2月、3月,谁来模仿一下播音员来发布第二条信息?
师:你的补充很完整,下面老师接龙发布第三条信息:扶外小学今年上半年的用电量是18000度。对“上半年”你还能说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发布会这一形式,让学生模仿播音员拓展认识“上半年”“季度”等相关年月日的知识,这一安排,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完善了学生的认知体系,体现了这节课厚重的一面。
7、有奖竞猜,培养能力。
(1)师:老师突然想起一件事:大约两个星期前,有一位女同学问起我的生日,当时我就想着要在一个特别的日子里告诉她。今天就是老师所说的特别的日子,特别的你们能猜出老师的生日吗?请看屏幕:
屏幕出示:2月30日 4月31日 8月8日
11月22日 10月8日
(1)学生竞猜。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奖竞猜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同时在孩子回答后以恰当的点评来帮助学生归纳学法,渗透思想!
独立探究,多法呈现。
师:现在你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那能够算出一年到底是多少天吗?请独立思考,动笔计算,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一年的天数)
【设计意图】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习惯是直接挂钩的,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算法就是最好的算法。不得不说,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对不同程度、不同思维习惯学生不同算法的处理,很接地气。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祝贺同学们对年月日有这么丰富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所学的知识一起走进生活,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一)填空。
1、姐姐在广州读大学,每个月的生活费用是900元,妈妈一个季度给姐姐寄钱一次,一共要寄( )元。
2、陈叔叔请了一位工人刷墙,每天钱180元,工人从5月30日开始工作一直到6月3日才完工,陈叔叔一共付给工人工钱( )元。
(二)判断:
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 )
每年都有365天( )
相邻两个月的天数都不一样。( )
(三)想一想:小明在外婆家住了2个月,他可能住了多少天?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具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把生活知识带进了数学课堂,沟通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知识的巩固过程变为了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数学解读,学有所用,学为所用!
畅谈收获,质疑问难。
生谈收获。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下课的铃声就要响了,让我们带着收获新知识的喜悦,也带着你们的新问题,保持着这份期待,去迎接明天的数学课。
【设计意图】数学是最讲究简洁精炼的,道理就如同“书越看,让学生越薄”一样。回顾知识,畅谈收获,使所学知识条理化、概括化,将长长的一节课浓缩成几句精炼的结语,是数学课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化认知的有效手段。同时刻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不懂就问”,对小学阶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附: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大月:1、3、5、7、8、10、12
一年:12个月 小月:4、6、9、11
二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