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这一课时是北师大版2011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时。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长、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也会计算多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本节课重点放在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同时本课时的学习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点,理解了周长的实际意义并会计算多边形周长,具备测量、计算等基本技能,同时学生具备有如观察、猜想、比较、不完全归纳等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体会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真正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防止死记硬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长、正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动手操作
7、媒体资源
白板、PPT课件
8、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两只蚂蚁爱运动。请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两只蚂蚁分别沿着长方形、正方形散步。他们同时从起点处出发,以相同速度的散步,大家猜猜哪只蚂蚁先回到起点哪?
观察图形、以对周长的经验进行思考与猜想。
(1)置问题于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学习长、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性。
(2)按比例出现在白板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用眼睛很难判断出谁的周长长,这样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起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活动。
小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并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情境,在情境中体会学习长、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性。
探究新知
1.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要想知道谁先到达起点,你得先知道什么?需要怎么做?为什么?
2.第一只红蚂蚁走了多远?请同学们拿出你的长方形纸卡,量一量,算出它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和方法。
4.用白板呈现与学生做题比例相同的长方形,并组织学生到白板前汇报。
5.学生汇报方法的同时教师板书。
6.教师总结计算长方形周长的三种方法。
7.教师提问:第一只红蚂蚁走了多远呢?那第二只黑蚂蚁又走了多远呢?请同学们拿起你的正方形纸卡。量一量,算一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汇报方法的同时教师板书。
8.提问:第二只黑蚂蚁走了多远呢?
笑着问:哪只蚂蚁先回到起点呢?
刚才同学们自己探究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才的计算方法。这些计算方法适合所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想不想检测一下?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题卡,做一下第一题,并说说你们是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
老师这还有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谁能给大家读一下题。再次观察大屏幕,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如果想靠墙围一个长方形蔬菜园,我们围几面就可以了?谁愿意上前面当移动围栏给大家走一走,围一围?
下面老师用大屏幕再次演示一下他们的围法。这回你们懂了吗?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11.教师小结:同学们可真厉害,我们不但自主探究学习了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还会用这些方法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1.学生思考后汇报:
(1)先知道他们分别爬了多长?
(2)需要先量出各自的边长。
(3)计算出他们的爬行长度。因为速度一样,谁爬的近,谁就先到达起点。
2.独立测量和计算。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和方法。
4.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和方法。
5.学生通过白板,用智能笔边画边汇报:
(1)我分别量出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列式为:11+9+11+9=40(厘米)
(2)我分别量出长和宽,再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列式为:11×2+9×2=40(厘米)
(3)我把长方形分割成两部分,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再乘2。列式为:(11+9)×2=40(厘米)
6.认真听并思考。
7.学生回答:40厘米。
独立测量和计算。
学生通过白板,用智能笔边画边汇报:
(1)我量出正方形的每条边长都为10厘米。10+10+10+10=40(厘米
(2)4条边都是10厘米,边长乘4就可以了。10×4=40(厘米)
8.学生齐答:
40厘米。
一起回到起点。
(1)独立计算题卡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才。
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1)被点名的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听。
我知道长方形蔬菜园的长是6米,宽是4米,墙长是10米。(3)被点名的同学上前面给大家演示,其他同学边看边认真思考。
认真观察白板上的演示,弄清题意。
(5)分别计算出围栏的长度。
(6)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11.认真听并思考。
(1)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到求长方形周长这个问题上。
(2)鼓励学生独立探索,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现策略的多样化。
学生一边动手操作白板一边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通过白板演示有助于其他同学意会汇报者的表述,加深对长方形周才计算方法的理解。
(4)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到求证方形周长这个问题上。
(5)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讨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6)运用大屏幕呈现方便、快捷、一目了然。同时这是一个引领学生如何思考的过程,更是对周长本质理解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长、正方形周长概念本质的理解。
(7)通过读一读,演一演让学生理解题意,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小结:此环节的特色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点是让学生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策略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巩固应用
1.老师这还有两道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大家愿意帮忙吗?
2.大屏幕出示“练一练”第一题,我们看一下第一题,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在你的题卡上帮助老师完成。
3.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4.让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5.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做一下第二题。
6.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7. 让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汇报自己的做法。
1.学生回答:愿意。
2.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3.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4.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5.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再次经历测量、计算规则图形周才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长方形周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结: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我知道了求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我知道通过量长、正方形的每一条边,可以求出他们的周长。
3.我知道了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4.我知道了只要把长、正方形的每一条边加起来就是它们的周长。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印象。
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
11+9+11+9=40(厘米) (有序)
11×2+9×2=40(厘米) (两类)
(11+9)×2=40(厘米) (一半×2)
10+10+10+10=40(厘米)
4×10=4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