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有几天(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74~7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编制7的乘法口诀,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记清7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编制7的乘法口诀,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记清7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应用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一个星期有几天?
出示情景图
认真观察图: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
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那2个星期、5个星期、9个星期到底有多少天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注意边数,边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数出来的?(1个7是7,2个7是14……)
老师相信你们能像以前一样照这表格中结果独立编制出7的乘法口诀,注意一边编一边记录
二、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7的乘法口诀?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口诀对猜”游戏
三、在我们生活中也能用到7的乘法口诀
电脑出示课件
四、练习
“口诀游戏车”(75页2题)
第一题:引导学生看清要求,独立完成
第三题: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在列式计算
作业:2题:
好了,又到我们想说什么时候了。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星期有几天
1个7 一七得七 6×7+7
2个7 二七十四 5×7+2×7
…
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古诗”的字数、算出七星瓢虫的黑点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习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顺序排列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2、利用规律记忆口诀。
7的口诀相对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律来记忆。学生发现、总结出规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应该说他们的课堂表现已经很棒了。大部分小朋友会根据规律来记忆。
3、多种形式练习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同桌、师生对口令、看谁算得快、算一算《山行》这首古诗有几个字、算2个星期、5个星期、7个星期、8个星期有几天。学生的兴趣很浓。
4、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学习新知,并结合已经有的经验自己总结7的乘法口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总结并熟悉了乘法口诀而感到很高兴,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外延伸都进行了很好的关注。
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
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合作、尝试,整个教学过程都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
?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习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