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单元易错强化练
易错点1 对扩散现象理解不全面而出错
1.在栀子花开的时候,校园里到处都能闻到栀子花的清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
A.扩散现象不会发生在固体之间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易错点2 对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不清晰而出错
2.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D )
A.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C.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D.房间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易错点3 对分子间斥力、引力的辨析
3.一根纱线容易拉断,一根铜丝不容易拉断,这一现象说明( B )
A.纱线分子间没有引力,而铜丝分子间有引力
B.纱线分子间的引力比铜丝分子间的引力小
C.纱线分子间有斥力,铜丝分子间没有斥力
D.纱线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而铜丝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易错点4 对温度、热量和内能的概念辨析
4.关于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A.温度为-100 ℃的物体不具有内能
B.物体具有内能,同时也可以具有机械能
C.质量相同的物体内能一定相同
D.同一物体运动时一定比静止时内能大
5.( 潍坊中考 )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60 ℃的水一定比30 ℃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易错点5 不清楚生活实例中改变内能的方法
6.下列实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
A.划火柴,火柴被划燃
B.热鸡蛋在水中变凉
C.放进冰箱的水果温度降低
D.阳光照射使石凳温度升高
易错点6 对比热容的含义理解不清而出错
7.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
B.物体的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比热容与它的质量、温度的变化、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无关
D.由于水比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内陆地区在一天之内气温的变化比沿海地区小
易错点7 不清楚水的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8.下列实例没有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是( B )
易错点8 忽略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而出错
9.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5 kg初温30 ℃的水在吸收1.68×106 J的热量后,温度会升高( A )
A.70 ℃ B.80 ℃
C.100 ℃ D.110 ℃
(共16张PPT)
第十三章 内 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知识点2 分子热运动
2.( 邵阳中考 )五月五是端午!到处能闻到米粽的飘香,其实这是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 无规则 运动所致。?
3.为了预防秋季流感,学校后勤人员在喷洒药水对校园环境进行杀菌消毒时,会产生特殊的气味,这说明药水分子在做 无规则运动 ,这种运动会随气温的升高而 加剧 ( 选填“加剧”或“减缓” )。?
知识点1 物质的构成
1.常见的物质是由 分子 、 原子 组成的,分子十分微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一般为 10-10 m;一般分子用肉眼是不能看到的,用 电子显微镜 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它。?
4.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只有气体和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很小的
C.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其中气体扩散最显著
D.扩散现象使人们直接看到了分子的运动
5.( 桂林中考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B )
A.冬天大雪纷飞
B.桂花香飘满园
C.成群的蝴蝶翩翩起舞
D.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
知识点3 分子间的作用力
6.如图所示,两个接触面平滑的铅柱压紧后悬挂起来,下面的铅柱不脱落,主要原因是铅柱分子间存在 引力 作用。?
7.( 常州中考 )液体很难被压缩,主要是因为( C )
A.液体分子不停地运动
B.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C.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D.液体分子间没有空隙
8.2019年3月27日,肥东响导桃花节开幕,赏万亩桃花,品三国文化。桃展期间,游人走进桃花园,一股清香扑面而来,这是 扩散 现象。?
9.( 贺州中考 )如图所示,将一块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称量并读数,然后将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稍稍向上用力拉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变大 (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此现象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 引力 ( 选填“引力”或“斥力” )。?
10.( 黄冈中考 )刚装修完的房子,打开房门就会闻到刺鼻的气味,这是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 运动的结果。为了减少新房子有害气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根据温度越高, 分子热运动 越快,可以采取在高温季节来临前装修完并搁置一段时间,加强通风等措施。?
1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两个玻璃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其中B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A瓶装有空气,抽开玻璃板后,根据
瓶内颜色的变化 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你认为 乙 图放置的最不合理。?
12.如图是分子结构示意图,能形象地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的排列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甲是气态 B.乙是液态
C.丙是气态 D.甲是固态
13.( 淮安中考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是( C )
14.( 随州中考 )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之后,欣欣同学总结了很多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C )
A.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
B.人造木板黏接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的斥力
D.“破镜不能重圆”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15.2018年9月,一群蜜蜂飞入新北区一处民宅,民警将装有蜂蜜的木桶置于宅门外,蜜蜂陆续飞入桶中,下列现象的原理与此相同的是( B )
A.煮稀饭时米粒在水中翻滚
B.用鼻子鉴别醋和酱油
C.弹簧能够被压缩
D.磁铁上吸住了很多铁屑
16.宏观的热现象用微观的分子动理论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无风的雾霾中PM2.5的运动,不属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液体的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C.固体物质不易拉伸,说明固体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D.当温度下降为0 ℃时,分子热运动停止
17.1 cm3纯水的质量是1 g,1 cm3水中有3.34×1022个水分子。试计算:
( 1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多少千克?
( 2 )若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0 nm,将1 cm3水中的水分子紧密排列成一条直线,共有多长?
18.小高在实验小组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分子的运动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同组的笑笑提出了这样的猜想:①分子运动快慢与物质的温度有关;②分子运动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为了探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高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在相同的两只烧杯中放质量相等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两杯水颜色变化的快慢。小高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分子运动快慢与物质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 1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热水杯中的颜色变化得快 , 得到的结论是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
( 2 )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放相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 3 )同组的笑笑在小高的基础上用酒精灯对冷水加热,观察到温度升高时杯中水的颜色变化更明显,笑笑 不能 ( 选填“能”或“不能” )得出和小高相同的结论,理由是 用酒精灯对冷水加热,会引起水的对流,无法说明水的颜色变化是由于水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引起的 ;?
( 4 )请你将上面的实验改成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有关”的实验,写出相关的实验步骤:
①在相同的两只烧杯中装入质量、温度均相同的水和酒精;②在水中滴入一滴染红的水,在酒精中滴入一滴染红的酒精,观察两杯液体中颜色变化的快慢;③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
(共14张PPT)
第2节 内 能
知识点1 内能
1.在空中飞行的足球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同时还具有 内 能,足球落地静止后,这三种能量中不为零的是 内 能。?
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热的物体具有内能,冷的物体没有内能
B.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C.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D.温度相同的1 kg水和1 g水,内能相同
知识点2 物体内能的改变
3.人类生产力的变革常常源于能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变革。远古人类“钻木取火”是通过 做功 的方式改变木头的内能的。?
4.关于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质量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C.热量的单位是W
D.热量指的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
5.( 百色中考 )如图所示的各种情景,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B )
6.( 北京中考 )下列实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
A.锯木头时的锯条温度升高
B.加入冰块的饮料温度降低
C.倒入热牛奶的杯子温度升高
D.放入冷水中的热鸡蛋温度降低
7.爆米花是将玉米粒放入铁锅内边加热边翻动,一段时间后,“砰”的一声变成爆米花。在这一过程中,开始时玉米粒内能增加的途径有 热传递 和 做功 ,最后玉米粒内的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使其爆开,这时玉米粒的内能 减小 (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
8.“嫦娥二号”卫星绕月飞行时会遇到月食,在此期间没有太阳光照射,卫星表面温度会下降,内能减小,这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改变卫星的内能;当飞船的返回舱返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发出耀眼的光芒,则返回舱的内能增大,这是通过 做功 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9.( 安徽中考 )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硝化棉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 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也会随之升高 ,达到了硝化棉的燃点。?
10.通常情况下,液化气是气体,人们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将其变为液态。若液化气钢瓶放在烈日下暴晒,如图所示,将会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使它的内能 增加 ( 选填“减少”或“增加”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液化气钢瓶严禁暴晒。?
11.现在有一种先进的焊接技术,叫“旋转焊接”。如图所示,不旋转的铝块在强大压力作用下顶住高速旋转的铜块,通过 做功 ( 选填“做功”或“热传递” )的方式使两者接触处温度急剧升高, 内能 增大,这样铜和铝接触处的分子相互渗透,由于分子间 引力 ( 选填“引力”或“斥力” )的作用,从而使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先进的“旋转焊接”技术。?
12.( 贵港中考 )关于温度、热量、热传递和内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0 ℃的冰块内能一定不为零
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
13.( 成都中考 )小册在家煮汤圆,有关煮汤圆过程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刚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速冻汤圆没有内能
B.汤圆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来实现的
C.汤圆在煮过程中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D.汤圆煮熟关火后水不再沸腾是因为水分子停止运动
14.如图是古人锻造铁器的过程,关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加热和锻打属于热传递,淬火属于做功
B.加热属于热传递,锻打和淬火属于做功
C.加热和淬火属于做功,锻打属于热传递
D.加热和淬火属于热传递,锻打属于做功
15.甲、乙两杯水温度各为40 ℃、8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只有加热才能使水升温
B.甲杯中水的内能一定比乙杯中的小
C.乙杯中水的温度降低,水的内能一定减小
D.甲杯中的水分子运动一定比乙杯中的剧烈
16.如图所示,在空可乐瓶内滴两滴酒精,用装有气门芯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再用打气筒通过气门芯向瓶内打气,当瓶内气压达到足够大时,塞子将从瓶口冲出,且原来透明的瓶内充满了白雾,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B )
A.气体对外界做功,瓶内温度升高,内能减少,酒精蒸气汽化
B.气体对外界做功,瓶内温度降低,内能减少,酒精蒸气液化
C.外界对气体做功,瓶内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酒精蒸气液化
D.外界对气体做功,瓶内温度降低,内能增加,酒精蒸气汽化
紧急刹车时,车轮需克服地面的摩擦做功,此过程中,轮胎的内能增加,因此轮胎表面温度会急剧升高。
17.如图所示,一辆汽车在行驶途中遇突发情况,紧急刹车时,车身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在路面上留下轮胎滑过的痕迹,轮胎温度急剧升高。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轮胎温度升高的原因。
乙保温瓶中的瓶塞跳了起来。原因:乙瓶没有灌满水,瓶里面的蒸气体积逐渐增大膨胀对瓶塞做功,蒸气的内能转化为瓶塞的机械能,所以瓶塞弹出;甲瓶中瓶塞与水面接触,瓶内几乎没有空气,瓶塞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不会弹起来。
18.将刚烧开的水分别灌入两个相同的保温瓶里,甲瓶全部灌满后塞上瓶塞,乙瓶灌了大半瓶后塞上瓶塞( 如图 ),不一会儿,看到了其中的一个瓶塞“噗”的一声跳了出来,而另一个瓶塞始终不动。请你判断是哪个瓶的瓶塞跳了出来?并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共12张PPT)
章末小结与提升
类型1 分子热运动
1.( 益阳中考 )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分子动理论基本知识的是( C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热量只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D.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2.( 无锡中考 )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这是由于墨水分子和水分子不停地 做无规则运动 ,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 间隙 中。?
3.( 娄底中考 )劣质的油性油漆、板材、涂料、胶黏剂等材料含有较多的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用来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是因为有毒有机物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在夏天时特别严重,因为 温度 越高, 分子运动 越剧烈。?
类型2 内能
4.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物体的内能减少,可能是向外界放出了热量
B.物体被举得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C.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其内能也一定越大
D.内能一定是从热量大的物体向热量小的物体转移
5.( 宜昌中考 )下列生活实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B )
A.冬天用热水泡脚变得暖和
B.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发热
C.冬天人们在室外晒太阳感觉暖和
D.医生用冰袋给发烧的病人降温
类型3 比热容
7.请你想象一下,假如“水的比热容变为原来的一半”,则可能会出现( C )
A.同体积的水质量会变小
B.沿海地区的夏季比内陆地区凉爽
C.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会变大
D.水的沸点会升高
8.如图所示是将冷水与热水相混合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忽略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由图中所给的信息,冷热水的质量之比与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之比分别是( D )
A.1∶2 1∶1
B.1∶1 2∶1
C.1∶1 1∶2
D.2∶1 1∶1
9.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 kg 100 ℃的水完全汽化成100 ℃的水蒸气,需要吸收2.26×106 J热量。若保持1个标准大气压的条件下,把100 g 16 ℃的水加热沸腾,并使其中的20 g汽化[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 kg·℃ )],一共需要吸收的热量大约是( C )
A.3.5×104 J B.4.5×104 J
C.8.0×104 J D.7.3×104 J
10.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个金属球,先将甲球投入一杯热水中,热平衡后水温降低了Δt ℃,把甲球取出后,立即又将乙球投入这杯水中,热平衡后水温又降低了Δt ℃,请你证明甲、乙两金属球的比热容的关系为c甲证明:先后将甲、乙两球投入同一杯水中,水降低的温度相同,水放出的热量相同,由题知,Q吸=Q放,所以甲、乙两球吸收的热量相同,而乙球比甲球温度少升高了Δt,即乙球的末温低,Δt甲>Δt乙;由上述分析可知,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球,吸收相同的热量,乙球升高的温度少,所以乙球的比热容大,故c甲
实验: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1.实验目的:探究物质吸热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
2.实验器材
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钟表、托盘天平、水、食用油等。
3.实验装置
4.实验注意事项
( 1 )电加热器要放在烧杯底部,以使杯内水或食用油受热均匀;
( 2 )温度计的玻璃泡高度适当,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且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容器壁和电加热器;
( 3 )为了使探究结论具有普遍性,可以让几个小组选用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减小实验中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5.实验结论
( 1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 2 )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不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 3 )质量不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大的吸收的热量多。
【针对训练】
有四位同学,为了探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如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 1 )比较1、2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质量大的吸收的热量多 ;?
( 2 )比较3、4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
( 3 )比较1、3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
( 4 )综合上述结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 物质的种类、物质的质量、温度的变化量 有关。?
布朗运动: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在花粉颗粒的水溶液中观察到花粉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进一步实验证实,不仅花粉颗粒,其他悬浮在流体中的微粒也表现出这种无规则运动,如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后人就把这种微粒的运动称之为布朗运动( Brownian movement )。
【针对训练】
下列关于布朗运动的解释中,不符合分子动理论观点的是( B )
A.花粉微粒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热运动
C.水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会不断撞击花粉颗粒
D.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对花粉微粒的撞击次数越多
(共13张PPT)
第3节 比热容
知识点1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1.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时,将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分别装在烧杯中,然后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并不断搅拌。实验中,不同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 加热时间 ( 选填“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或“加热时间” )来反映的。?
2.在探究物质吸收( 或放出 )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时,选择的研究对象可以是( D )
A.质量相同的两杯水
B.质量不同的两杯大豆油
C.质量不同的水和大豆油
D.质量相同的水和大豆油
知识点2 比热容
3.铁的比热容为0.46×103 J/( kg·℃ ),将重为2 kg的铁块切掉一半,剩下铁块的比热容是 0.46×103 J/( kg·℃ )。?
4.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B.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D.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5.在下列几种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C )
A.20 ℃的水变成4 ℃的水
B.一块钢板压制成钢锅
C.水结成冰
D.把开水倒入冷水中
6.下表列出某些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为J/( kg·℃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状态无关
B.固体的比热容比液体的大
C.50 ℃铝的比热容等于100 ℃铝的比热容
D.200 g铜的比热容大于100 g铜的比热容
7.( 贺州中考 )用同一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如图所示图像,由图可知,甲物质的温度比乙物质的温度升高 快 ( 选填“快”或“慢” ),甲物质的比热容 小于 ( 选填“大于”或“小于” )乙物质的比热容。?
8.用相同的装置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 固态 )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当加热至2 min时,甲吸收的热量 等于 ( 选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乙吸收的热量;从图中可以看出固体物质甲的吸热能力 大于 (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固体物质乙的吸热能力;根据图像分析固体甲 可能是 ( 选填“是”“不是”或“可能是” )晶体。?
9.将质量和初始温度均相同的铝、铜、铁三个金属球( c铝>c铁>c铜 )浸没在沸水中煮较长的一段时间,则三个球的末温 相同 ,三个球吸收的热量 不同 ( 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
10.( 桂林中考 )经常下厨的小关发现,同时用相同的燃气灶加热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油的温度总是升高得快些。这是因为( B )
A.水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B.油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C.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D.在相同的时间内,油吸收的热量较多
1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先后加热初温、质量均相同的水和煤油,比较两种液体比热容的大小,多次实验表明:要让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以下关于该实验的操作及分析,错误的是( C )
A.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大
B.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是为了使水和煤油受热均匀
C.实验中可以不使用温度计,让水和煤油都沸腾后再比较加热时间
D.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若吸收相同热量后,煤油比水升高的温度大
12.三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 D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乙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丙液体的比热容
C.甲液体的比热容最大
D.丙液体的比热容最大
13.张胜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时,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
步骤一: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
步骤二:在烧杯中,分别放入规格相同的电热器,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
步骤三:用秒表记录加热所用的时间。同桌李明认为:
14.夏天中午海边的沙子热,海水却很凉;傍晚海边的沙子凉,海水却较暖和。对此,同学们提出如下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都比水快,两探究小组都设计实验去验证。
( 1 )他们在实验前准备了火柴、酒精灯、烧杯、沙子、水、搅棒、铁架台、石棉网,除此之外,还需要 秒表 、 温度计 、 天平 ;?
( 2 )两小组获得的实验结论分别是①等质量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沙子的时间短;②等质量的沙子和水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的温度上升得多。你认为上述结论能验证实验猜想的是 ①和② ( 选填“仅是①”“仅是②”或“①和②” );?
( 3 )探究过程中也有部分同学提出猜想:可能是中午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低;而沙子不蒸发,所以温度高,你认为上述猜想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不正确;晚上海水仍在蒸发,而沙子不蒸发,由此推断,此时应沙子较暖和,海水凉,与事实不符 。?
(共14张PPT)
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及热量的计算
知识点1 应用比热容解释现象
1.人们用水给发动机冷却,这是因为水的 比热容 较大。?
2.( 长春中考 )我国北方冬天取暖用的“暖气”,通常用水作为输运能量的介质,这是因为水的( C )
A.密度大 B.密度小
C.比热容大 D.比热容小
3.生物体内的水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以免温度变化太快对生物体造成损害,主要是因为水的( A )
A.比热容较大 B.质量较小
C.沸点较高 D.凝固点较低
知识点2 热量的计算
4.( 邵阳中考 )蓄水量为1 t的太阳能热水器现在装满了30 ℃的水,经过光照后升高了20 ℃,则水吸收的热量是 8.4×107 J[c水=4.2×103 J/( kg·℃ )]。?
5.初温为30 ℃,质量为2 kg的蓖麻油吸收9×104 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 25 ℃[蓖麻油的比热容为1.8×103 J/( kg·℃ )]。?
6.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由于吸热而升温,若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2∶3,升高的温度之比为3∶2,则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为( A )
A.1∶1 B.4∶3 C.3∶4 D.3∶1
7.如图是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的一角,湿地具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以有效地改善市区的生态环境。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湿地能调节空气的温度,是因为水的 比热容大 。?
8.( 哈尔滨中考 )如图是“研究水沸腾规律”的实验,试管中水的质量为0.2 kg,这些水由20 ℃升高到70 ℃吸收的热量是 4.2×104 J;水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示数将 不变 [c水=4.2×103 J/( kg·℃ )]。?
9.炎热的夏天,人站在海水中感到凉爽,而当赤脚走在沙地上时却感到烫脚,这主要是因为 水的比热容大于沙子的比热容 ;已知水与沙子的比热容之比是4∶1,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1∶4 。?
10.为了测定铅的比热容,把质量为200 g的铅块加热到98 ℃,再投入到80 g的12 ℃的水中,待稳定后,水的温度为18 ℃。若不计热损失,则水吸收的热量是 2016 J,铅的比热容是 0.126×103 J/( kg·℃ )[c水=4.2×103 J/( kg·℃ )]。?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高温物体一定比低温物体放出的热量多
B.5 g、10 ℃的水含有热量210 J
C.1 kg的水在1 ℃时含有热量4.2×103 J
D.1 kg的水从15 ℃升到16 ℃吸收的热量4.2×103 J
12.如图是某沿海城市和某内陆城市一年内气温随月份变化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实线是内陆城市的气温图线,因为砂石的比热容较小
B.实线是内陆城市的气温图线,因为砂石的比热容较大
C.实线是沿海城市的气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小
D.实线是沿海城市的气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13.小明学习了比热容的知识后,联想到热水袋,设计了一种水暖背心,冬天将袋内灌满热水,穿在身上可暖胸背,他设计的原理是( B )
A.水的比热容大,吸热本领强
B.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时放热多
C.水资源比较丰富
D.水的流动性强,穿起来柔软舒适
14.用两个相同的电热水器给质量同为2 kg的物体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甲物质10 min吸收的热量为[c水=4.2×103 J/( kg·℃ )]( C )
A.0.84×105 J B.1.2×105 J
C.2.52×105 J D.无法计算
15.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a、b两液体加热( 如图甲 ),根据测得的数据分别描绘出两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如图乙 ),在相同的时间内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不计液体热量散失,分别用ma、mb、ca、cb表示a、b两液体的质量和比热容,则结合图中信息作出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D )
A.若ma=mb,则ca>cb
B.若ma>mb,则ca>cb
C.若ca=cb,则ma>mb
D.若ca=cb,则ma
16.把300 g铁块放在炉中加热,取出后立即投入1050 g、10 ℃的水中,水温最终升高到100 ℃,铁的比热容为0.46×103 J/( kg·℃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 kg·℃ ),不计热量损失。求:
( 1 )水吸收的热量;
( 2 )铁块放出的热量;
( 3 )炉火的温度( 结果取整数 )。
17.在某次山区作业中,需要将质量为4.2 kg的铝合金部件安装牢靠,工程人员需要把部件先升温再冷却。可现场仅有保温杯中温度为90 ℃、质量为1.2 kg的热水,没有其他热源。已知铝合金的比热容c=0.88×103 J/( kg·℃ ),水的比热容c0=4.2×103 J/( kg·℃ ),铝合金部件原来温度为10 ℃,不考虑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
( 1 )如果直接将铝合金放进质量为1.2 kg的热水中,热平衡时温度是多少?如果将热水分成相等的两份,分别加热铝合金部件,则其温度又能达到多少(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 2 )请设计一个方案,要使铝合金部件的温度达到66 ℃,应怎样操作?
( 2 )由第( 1 )题可知,将热水分若干次倒出时,可以使铝合金部件升高的温度更高。操作方案:将保温杯中t=90 ℃的热水分若干次倒出来。第一次先倒出一部分,与温度为t0=10 ℃的铝合金部件充分接触,并达到热平衡,铝合金部件温度升高到t'1;将这部分温度为t'1的水倒掉,再从保温杯中倒出一部分热水,再次与温度为t'1的铝合金部件接触,并达到热平衡,此时铝合金部件的温度升高到t'2;然后再将这些温度为t'2的热水倒掉,再从保温杯中倒出一部分热水来使温度为t'2的铝合金部件升温……直到最后一次将剩余的热水倒出来与铝合金部件接触,达到热平衡,最终就可使铝合金部件的温度达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