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5 10:0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 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剧创痛,空前的民族危机,把中国人民惊醒了。”以下属于“中国人民惊醒了”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台湾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起义
B.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C.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黄海大战
3.《马关条约》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严重的是( )
A.赔款2亿两白银 B.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开通商口岸 D.开辟内河航线
4.小颖在课外阅读中发现这样一段描述:“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役后,清军退入威海卫,使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决定了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败。”该战役是( )
A.半岛海战 B.辽东半岛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5.《马关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设立工厂
6.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
①割占土地②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④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7.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剧创痛,空前的民族危机,把中国人民惊醒了。”以下对于“中国人民惊醒了”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台湾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运动
B.地主阶级开始了洋务运动
C.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对上述材料中关于甲午战败影响的论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
B.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战败源于清政府军事落后
D.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9.有学者指出,中国经过34年的高速增长,为什么被一场战争打回原形?如果不是这场战争,中国还在亚洲第一中陶醉,还在坚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本位。这场战争戳破了几十年“跛足现代化”假象,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中国近代史上,台湾曾被日本侵占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起止年份应是( )
A.1840~1890年 B.I860~1910年 C.1895~1945年 D.1898 1949年
11.《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在地理位置上的突出表现是( )
A.深入到中国内地 B.集中到沿海一带
C.分布在中国最富饶的地区 D.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2.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此事说明( )
A.发动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主动挑起的
B.日本想赶走驻朝清军
C.日本想发动侵朝战争,独吞朝鲜
D.发动侵朝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二 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三 不幸一发炮弹击中军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军舰沉没。他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他决心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材料一中的“此日”是指何时发生的何事?“公”是指谁?
(2)为材料二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贼”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为何放弃了生的希望而选择了死?
(4)根据当时的情况,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这种方式牺牲不值得。你的看法呢?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浪费,备极一时之盛。
——《藏园群书题记》
材料二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尘闻偶记》
(1)根据材料一判断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在哪一年?就在国内歌舞升平的时候,哪个国家正把魔爪伸向中国?
(2)材料二中的“三军败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割地”又使中国痛失哪些领土?
(3)三军败绩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材料二 在日本马关,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对李鸿章冷嘲热讽,说你们“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将相。”李鸿章忙厚颜以对:“天无度,地无量,这才是,帝王将相。”
材料三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呜锣罢市,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请完成:
(1)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指什么?
(2)李鸿章本是清朝要员,透过材料二,你看出了他怎样的嘴脸?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导致李鸿章如此行径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一、二联系在一起。说明了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台湾人民怎样的心声?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日本同中国一样,也曾遭到西方的侵略。但是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制定所谓的大陆政策,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1)日本把侵略矛头直接指向哪两个国家?
材料二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舷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2)指挥致远舰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 他的壮举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材料三 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群情愤慨,全台人民如“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悲愤无可抑制的台北人民鸣锣罢市,民众拥围抚署,高呼“宁可战死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的口号,坚决反对割台。
(3)材料中的“消息”是指什么?
材料四 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比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4)结合材料四,说说甲午中日战争带给我们怎样的反思。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BDBCD BBCCC AA
二 非选择题
1.(1)1894年9月发生的黄海大战。邓世昌。
(2)注释:“东沟”即黄海大东沟,“致远”即致远舰(号)。“贼”指的是日本侵略者。
(3)战舰沉没大部分官兵牺牲,他不愿意独生,同时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选择了死。
(4)结论不限,但必须言之有理,思想要积极。
2.(1)时间:1894年。国家:日本。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领土: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在三国的干涉下,被迫归还中国)
(3)条约:《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1)《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割台湾岛给日本。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或忙着为慈禧太后举行万寿庆典)。
(2)看出了李鸿章卑躬屈膝,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一幅卖国的、狼狈的奴才嘴脸。
原因:清朝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腐败,不认真进行备战;战时对日一味妥协,指挥失误;清军内部不能协调一致,战时极力避战自保;只依靠清军作战,没有组织群众抵抗;清朝经济、军事的落后;李鸿章的保船避战政策,贻误了战机,造成了北洋舰队的被动挨打等。
(3)使帝国主义更加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可欺,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电国的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发起不屈不挠的“反割台”斗争。
4.(1)中国和朝鲜。
(2)邓世昌。勇敢反对外来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合理即可)
(3)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4)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