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5 21:0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邓小平(1904-1997):
16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欧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洗礼,投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在枪林弹雨中参与创建了新中国。在新中国的初期岁月,参与筹划巩固政权和经济建设。在文革浩劫中,曾受到错误批判,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从1978年以后,他成为中共的主要决策人,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1904--1997)的“三落三起”
  1933年,由于支持毛泽东而受排挤被解除党内职务。后被王稼祥任命为政治局秘书,是为一落一起。
  文革爆发后被打倒。1973年,周恩来推荐下复出,是为二落二起。
  1976年再次被打倒。1977年复出,是为三落三起。【追忆邓小平】1920年旅法勤工俭学(与刘伯承共事13年)1973年复出邓小平8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不论是黑猫或是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简而言之,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什么是邓小平理论?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2)内容:
(3)意义:一、重要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结束后,人们欢庆胜利,迫切渴望新生活的到来人们欢庆的喜悦是否融尽了“文革的坚冰”?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1)1976年文革的结束;(2)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材料二:粉碎“四人帮”之初,“左”的错误没有完全纠正。1977年和1978年 ,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邓小平 (1987年4月)①“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
②形成错误的根源是什么?
③“两个凡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实质:继续延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根源: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影响:“文革”的错误得不到彻底纠正
出现“文革”后的“两年徘徊”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融化坚冰”,走出“徘徊”的关键是什么?(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材料: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这一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火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影响:
(1)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结果: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1)1976年文革的结束;(2)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酝酿、开端)
(1)时间:
(2)内容:
(3)意义:一、重要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2)主要内容:
①政治路线——工作中心转移;
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个人崇拜、教条主义→“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3)意义:
①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②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转折的含义: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二、邓小平的理论形成过程(五次会议和一次南巡)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1997十五大确立为指导思想目标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十四大
体系完整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走向成熟初级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三步走)1987十三大
初步形成特色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十二大
首次提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酝酿时期主要理论时间过程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理论明确提出并初步形成的背景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③把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历史镜头:年广九创办“安徽芜湖傻子瓜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981年至1984年,年广九的雇工由3人发展到103人,仅1984年就纳税30多万元。年广九又依靠灵活的经营手段,将产品迅速打进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很快年广九成为中国最早的百万富翁之一。
  这时,对于雇工超过80人的大户是否肯定其合法地位,上上下下争议很大。
  而“资本家复辟”、“剥削”等帽子也都戴到了年广九的头上,不少人提出要“办”年广九。
1989年,中国的私营经济进入一个困难时期。这到底还是不是社会主义? 1992年,88高龄的邓小平在和广东官员座谈时,再次提到年广九:“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很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
  1992年3月,芜湖市检察院主动撤诉,年广九被宣告无罪释放。
有人认为,邓小平又一次拯救了年广九。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年广九:“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国际:①社会主义运动受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②亚太地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机遇和挑战)国内:改革走到关键时刻;市场经济的困惑阻碍改革的进行
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人们争论不休,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改革难以进一步推动。背景: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南巡讲话(原题《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提出市场和计划只是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标准。
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南方谈话“三个有利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发展道路:
2、发展阶段:
3、根本任务:
4、改革外部条件:
5、政治保证:
6、战略步骤:
7、党的领导:
8、依靠力量:
9、祖国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平与发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步走战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国两制邓小平入选《时代》“亚洲英雄榜”的理由是:
他改革了国家,也改变了世界
邓小平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也是杰出的国际战略家、外交家。中国政府根据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方针,在国际上成功地塑造了爱好和平的、有原则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背景:
(1)国际背景: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背景: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主要内容:
3、评价
4、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1、提出: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2、内容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3、进一步阐述:党的“十七大”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4、评价
是对马、毛、邓、三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绿色”GDP”的理念深入人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解










进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全面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小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和小康社会良性健康发展延伸探究练习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答:第1次是辛亥革命;第2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答: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1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答: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解析与探究:恩格斯:“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江泽民:“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的旗帜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分析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正确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呢?错误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造成了哪些危害呢?解析与探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是实践的方向。正确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影响:
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健康发展。错误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造成的危害
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毛泽东晚年的“左”倾导致“文革”的发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
“文革”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两年“徘徊”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