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无言之美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无言之美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5 19:0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初中语文课件
部编版 九年级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全诗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5、无言之美

目标导航
1、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学习中

3、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新知导入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本文选取了朱光潜先生围绕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人生等问题所写的一些句段。言有尽面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无言之美。
自学检测
1.读准字音
意蕴(yì yùn) 附丽(fù lì) 姑且(gū qiě)

蛾眉(é méi) 寂寥(jì liáo) 谚语(yàn yǔ)

心旷神怡(xīn kuàng shén yí) 轻描淡写(qīng miáo dàn xiě)

栩栩如生 (xǔ xǔ rú shēng) 目不忍睹(mù bù rěn dǔ)

信手拈来(xìn shǒu niān lái)
自学检测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栩栩: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信手:
2.理解词义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初读课文
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并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音乐讲究“无声胜有声”,美术也有“无言之美”,文学作品更有“言不能尽意,更不必尽意”的道理

第三部分:总结说出来的越少留着的阅读,引起的美感越深越真切,这就是无言之美吧。
赏析感悟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达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是决不是意可以言答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穷的。以言答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赏析感悟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答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答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旨意”,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旨意,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的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自主探究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课堂总结
本文教学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无言之美”深刻内蕴的探索,以诗歌为导入,又以诗歌为探可取之处究中心,深刻挖掘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观点内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拓展延伸
你认为“穷其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意象这一美的本体非物,而是物的形象,它由物在既定主观条件下反映于人的意识,它是主观情调作用于客观景象,是一种心灵的映射。因此,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老子?第十一》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作业布置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