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关于本节,课标的要求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本节以寒潮为例,通过学生对其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具有分析探究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的能力、了解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是必修1最后一章的第三节,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地球宇宙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知识的基础,且具有了分析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此前提下,学习寒潮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如何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善于搜集资料或利用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不仅能简述寒潮的成因与危害,而且也能利用所学,探究、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这是本节的难点和需注意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寒潮及其成因;寒潮危害及预防措施。寒潮内容抽象,形成也比较复杂,与前面所学的大气环流以及天气系统的知识相关,所以本节主要目标就是运用原理解决地理问题,了解寒潮的危害,可使学生关注寒潮,关注环境,而预防是研究寒潮的最终目的。
我国是多灾国家,本节选取寒潮为例,旨在通过对其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以及人类采取的合理防灾措施,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整理资料,探究某种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灾害带来的危害及辨证的评价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以及阅读“探索“资料,总结说出寒潮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侵入我国寒潮路径示意图,分析寒潮的源地、路径、成因,学会科学推理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能力;
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懂得预防和减轻寒潮危害的措施;
4、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寒潮的功与过,初步养成辨辨证评价地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一段有关寒潮的视频和图片 (视频资料在百度搜索)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探索”栏目,并完成其后的思考题。 观看、阅读并思考。 激趣导学
活动:出示问题如下什么是寒潮?寒潮与一般冷空气有何区别?寒潮标准是什么?你知道,北京地区是否有寒潮天气?发生在什么季节?当地对此有哪些俗称?寒潮源地在哪儿?侵入我国的路径主要有几条?主要影响我国的哪些地区?寒潮是怎样形成的? 读书划书举例运用教材图4-3-4分析源地、路径和形成原因 出示问题情境,引导、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强调:寒潮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利用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以及前面学习的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知识,分析,表述,板图示意,板书总结寒潮成因。 分析、表述。笔记。 培养学生学会科学推理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能力。
活动:提出问题如下根据视频、图片及“探索”栏目的材料,说说寒潮的危害,根据你以前的见闻,谈谈应如何预防和减轻灾情? 说出、列举。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畅谈设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板书 笔记 归纳总结
活动:提出问题寒潮灾害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吗?列举你所知道的自然灾害名称。(多媒体展示某些自然灾害相关图片)请说出北京地区春季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能否谈此灾害的功与过? 阅读“案例研究” 思考回答。 实现知识的扩展,帮助学生初步养成辨证的评价观。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布置任务(见评价部分)
归纳小结 达到知识上的整体把握
板书设计:
寒潮
成因
危害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