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u.com)
东城区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高 三 地 理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卡分别Ⅰ卷机读卡和Ⅱ卷答题卡。考试结束时,将所有答题卡收回。
2.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等信息涂在指定位置上。
3.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图1),回答1—3题。
1.图中a、b、c、d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 )
A.a B.b C.c D.d
2.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 )
A.a、c、b、d B.a、b、c、d C.d、c、b、a D.c、d、a、b
3.当c地昼最长时 ( )
A.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
B.北京昼长夜短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读“南极洲等高线图”(图2)和“南极洲4个气象站气温曲线图”(图3),回答4~6题。
4.法拉第站在哈利湾站的 (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5.关于四个气象站气温的正确叙述是 ( )
A.最低气温均出现在7月 B.各站之间的气温差异夏季最大
C.气温季节变化最小的是法拉第站 D.南极气温年较差为22℃
6.东方站各月气温都比南极低,主要原因是东方站 ( )
A.纬度比南极高 B.海拔比南极高
C.受副极地低压控制 D.终年盛行西北风
读“欧洲西部某沿海城镇功能分区图”(图4),图中的虚线为等高线(单位:米),海防堤是为应对海平面上升1米而设计的。据此回答7~9题。
7.从服务功能、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图中①②③功能分区最合理的是 ( )
A.①住宅区②工业区③商业区 B.①工业区②住宅区③商业区
C.①商业区②住宅区 ③工业区 D.①住宅区②商业区③工业区
8.图中 ( )
A.②区的东西宽度最大为4千米 B.①区与③区的最小高差约为2米
C.城市地势北高南低 D.海防堤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台风袭击
9.该城市居民担心海平面上升带来不良影响。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可能是 ( )
A.长时间的降水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板块运动使陆地下沉 D.气候变暖,极冰融化
读“不同国家出生率、死亡率统计图”(图5),图中1-12代表国家。回答10-12题。
10.图中出生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分别是 ( )
A.10、11 B.1l、12 C.11、10 D.12、10
11.图中呈现“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特点的一组国家是 ( )
A.1、2、3 B.4、5、8 C.7、9、10 D.6、11、12
12.图中11、12两个国家最有可能位于 ( )
A.欧洲 B.3。匕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读图6,回答13~14题。
13.若图中甲、乙、丙表示地球表面三个不同气压带,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乙表示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4.若甲代表沉积岩,乙代表岩浆岩,丙代表变质岩,箭头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则( )
A.箭头①表示岩浆活动 B.箭头②表示重熔再生
C.箭头①表示地壳下沉 D.箭头②表示变质作用
图7为亚洲东岸某地海陆分布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水循环 ( )
A.①环节是水汽输送,冬季风是其主要动力
B.②环节是降水,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③环节是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④环节蒸发的水汽全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
16.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背斜,主要由外力侵蚀而成 B.乙处为向斜,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为火山,位于板块张裂地带 D.丁处为海沟,由板块碰撞而形成
“≥10℃积温”是一年内≥10℃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秦岭一淮河一带大约是4500℃)。某研究人员按两个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一⑥共12个地区,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绘成图8中的甲、乙两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甲图A—F的变化反映了 ( )
A.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C.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 D.由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18.某地水热状况与B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 ( )
A.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 B.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C.河流冬季结冰期较长 D.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
读“世界部分地区的洋流模式图”(图9),回答19~20题。
19.图示大洋环流位于 ( )
A.大西洋中低纬海区
B.太平洋中高纬海区
C.南半球中低纬海区
D.北半球中低纬海区
20.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洋流①对沿岸温带荒漠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B.洋流③对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C.顺洋流④航行,可以从东亚到北美
D.②处有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读图10,回答21~22题。
21.关于图示地区城市等级、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的叙
述,正确的是 ( )
A.昆山的城市等级比常州高
B.无锡的服务范围比镇江大
C.宁波的服务功能比杭州齐全
D.特大城市数量最少
22.图示地区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①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②改变局部大气环流,使降水减少
③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④城市建设使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某企业集团计划新建一有色金属冶炼厂,图11是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分析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有色金属冶炼厂属于 ( )
A.动力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工业
C.原料导向型工业 D.市场导向型工业
24.从企业生产的经济成本考虑,最适宜建厂的地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出现了产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近年来中国成为吸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读图12“日本产业外移地区投资比率图”,回答25~26题。
25.日本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地区和增长最快的地区分别是 ( )
A.北美、欧洲
B.北美、亚洲
C.欧洲、亚洲
D.亚洲、其他地区
26.近年来中国吸收日本对外投资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有 ( )
①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
②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较高
③市场潜力巨大
④便捷的电子商务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表1,回答27-28题。
表1 湖南某乡村面貌变化
1995年 2006年
丘陵为主,土壤贫瘠 修建水库,营造湖岛风光
粮食种植为主 淡水养殖及加工为主
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 森林覆盖率提高,一片青山绿水
文化生活单调 “渔村一日游”十分火爆
外出打工者多 乡镇企业的就业机会多
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人均年收入超过11000元
27.导致该乡面貌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
①自然条件的改变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劳动力数量的大量增加 ④环境的综合整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8.该地区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 ( )
①大力发展工业,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②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减轻本区域环境压力,并促进劳务收入增长
③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保护环境
④根据环境的承载量合理规划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图13所示的世界遗产,自左至右依次为黄山、莫高窟、武夷山和福建永定土楼。读图回答29~30题.
图13
29.图示的四处世界遗产,历史文化价值最突出的是 ( )
A.a B.b C.c D.d
30.黄山和武夷山 ( )
A.都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B.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C.客源市场都仅限于国内 D.都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31.读图14、图15,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图14某年4月5日海平面气压(百帕)分布
图15某年9月份海平面气压(百帕)分布
(1)说出甲地的风向。比较甲、乙两地风力大小,并说明原因。(4分)
(2)说出图14中天气系统A到达北京时的天气状况。(2分)
(3)在图15中画出875、900、925、950百帕四条等压线,并判断该图所示天气系统的类型。(3分)
(4)图14中的A和图15中的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可能成为自然灾害,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2。(6分)
表2
图14中的A天气系统 图15所示天气系统
自然灾害名称
对农业的影响
32.读图16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资料一: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土地总面积137万亩,平原面积占95.7%。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全区粮食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农田喷灌化、作业机械化、种植良种化,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资料二:北京城区农产品的来源基本是郊区供应和外埠供应并重的格局。冬季北京市场的蔬菜交易品种大多来自广西、广东、四J11、海南、山东等地。为了4-富北京的“菜蓝子”,北京市政府明确扶持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建设,农民建一个温室补贴5000元、建一个大棚补贴3000元。
(1)顺义区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5分)
(2)目前北京“菜篮子”里的蔬菜更加丰富多样了,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分析其原因。(4分)
(3)北京不同地区的农业各具特色。远郊山区主要发展防护林,核桃、柿子、板栗、梨等经济林木,说明其主要意义。(2分)
(4)说出从广东运蔬菜进京可选择的铁路干线。(2分)
3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资料一:2008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部署全省进一步推进“双转移”工作,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图17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方向示意图。
资料二: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也不短发生变化(图18)。
资料三:
表3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别标准
指标 工业化前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后工业化时期
人均GDP(美元) 260-728 728-1456 1456-5460 5460-13104 13104以上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50以下 50-70 70-87 87-98 下降
表4 2004年广东省各地带工业化指标
指标 山区 两翼 珠江三角洲 全省
人均GDP(美元) 1054 1249 5594 2381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72.66 80.33 96.22 83.07
(1)图17中①②③的含义分别表示:① ;② ;③ 。(选择填空)(3分)
A.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B.珠三角的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
C.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
(2)根据图18,说明1980—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3分)
(3)珠江三角洲处于工业化的 阶段,分析其工业化迅速推进的原因。(5分)
(4)简述产业转移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影响。(4分)
34.图19为世界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M地年降水量比周围地区 。 ,其影响因素是 。(2分)
(2)分析尼罗河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3)请说明s地区气候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4分)
(4)若PQ为昏线,此时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选择填空)。(2分)
A.H地即将迎来黎明
C.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长江流域出现汛期
D.北京盛行西北风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C A C B C B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B D C D B D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A A B C B C B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31.(15分)
(1)西北风(1分)。甲地比乙地风力更大(1分),原因:甲地等压线比乙地更密集(1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1分)
(2)大风降温,可能有雨雪天气。(2‘分)
(3)画图略(2分);低气压或气旋。(1分)
(4)(6分)
图14中的A天气系统 图15所示天气系统
自然灾害名称 寒潮(或沙尘暴) 台风
对农业的影响 不利:冻害等;有利:减轻虫害等。(沙尘暴引起土壤侵蚀、农业减产等。) 不利:淹没农田等;有利:缓解旱情等。
32.(13分)
(1)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临近河流,有灌溉水源(或土壤肥沃)(3分)。不利:降水变率大,多旱涝灾害;冬季气温低,受寒潮影响。(2分)
(2)交通改善,保鲜技术提高,政策支持,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市场需求量增大等。(4分)
(3)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增加经济收入。(2分)
(4)京广线、京九线。(2分)
33.(15分)
(1)①B;②A;③C(3分)
(2)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3分)
(3)后期(1分)。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改革开放政策;侨乡;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等。(4分,合理即可)
(4)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4分,合理即可)
34.(12分)
(1)高(1分);地形(1分)
(2)河流泥沙含量大(1分);人海口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慢(1分);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1分);流水沉积作用形成(1分)。
(3)s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1分);影响:河流稀少,流量小;荒漠植被;沙漠广布。(3分)
(4)BC(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