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1 什么是周长 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1 什么是周长 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26 19: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董晋芳
我说课的题目是《什么是周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 ? 这部分内容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教学内容 ? ? 《什么是周长》是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因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能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能对具体事物或图形开展观察、度量、计算,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认识周长的含义,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 ?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确定本节课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和图形表述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她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因此,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每个人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我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开展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法主要体现如下两大特色: 1、教学过程体现“两全、三动、一参与”:那就是让全班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 2、体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 ?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设境激趣,设境激趣,导入新课——预习交流,感知一周——展示提升,认识周长——运用知识,深化认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秋景,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动态演示三只小昆虫在树叶上爬行的有趣画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小昆虫爬行路线的兴趣。同学们,你喜欢秋天吗?(播放美丽的秋景)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看,天那么高,那么蓝,几朵白云在空中飘来飘去。金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一阵秋风吹来,一片片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远处,三个小伙伴从田野里向我们走来。是谁呢?原来,是瓢虫黄黄、瓢虫红红和小蚂蚁强强,它们正在田野里散步呢!走着走着,它们忽然发现了一片特别美丽的大树叶,就商量着把这片树叶当成自己的运动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它们的运动场中学习 “什么是周长”
(二)预习交流,感知一周
(课件演示三个小伙伴分别在树叶上爬过的情境。)思考:
1.小朋友,你想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
2.你能告诉老师三个小伙伴爬过树叶的路线一样吗?
3.强强是从哪里出发,又在哪里停下来的?
4.想一想,黄黄爬了树叶的一周吗?为什么?红红呢?
5.伸出你的手指,一起来感受这片树叶的周长。
6.“找一找”:拿出你借到的树叶,能找出这片叶子的一周吗?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在哪里停下的?
生动有趣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同学们围绕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我趁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黄黄、红红从起点出发,但不是沿着树叶的边线走,它跑的并不是树叶的一周。而小蚂蚁强强从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走,又回到了起点,跑的才是树叶的一周。
在学生拿出你借到的树叶,找出这片叶子的一周时,这是有的小朋友说可能会有不同的起点,他是从叶尖处开始的,也是在叶尖处停下的。有的小朋友说,他是从叶柄处开始的,也是在叶柄处停下的。他们的起点不一样,却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我着重引导学生明确:其实,无论起点在哪儿,只要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绕一圈,重新又回到了起点,都是树叶的一周。)
(三)展示提升,认识周长
1.小蚂蚁有话要告诉大家呢!它说:“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小朋友,你听说过“周长”吗?你认为“周长”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2.告诉我们,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3.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
4.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有周长。
5.周长的应用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开始,摸一摸、说一说各种物体表面的一周,小蚂蚁的话,加深理解“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表面的周长”的理解。
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不用树叶,不用这个图形,从生活中找一个物体,或者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例如: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等等。
小铅笔头的话知道,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同时在观察、辨析中明确: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不封闭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明白有关周长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1、下面描出来的是图形的边线吗? 2、下面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2、比较下图中甲乙两部分的周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先作出自己的判断,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在班级发言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平移边线的过程,直观地让学生看出第一组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不一样,第二题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练习,让学生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总结,我设计如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②有关周长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小结,可把本节所学的知识、技能及思维方法进行归纳梳理。】 课后练习:
课后找一片自己最喜欢的树叶测量它的周长和数学书的封面的周长。
【设计意图:这样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限延伸。】 四、说板书设计 ? ? 我的板书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课题,从树叶和一个图形入手,再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生活中的物体或具体的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这样从个别到一般地深化学生对“什么是周长”的认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周长的 2 个特征:
1、从哪里开始,最后又回到起点,中间没有间断
2、都是物体或则图形的边线
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明了清晰,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 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本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育理念完成我的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