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一 选择题
1.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鸦片战争的失败 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2.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3.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简机构 D.裁汰冗员
4.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会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 )
A.火烧圆明园 B.公车上书
C.谭嗣同遇害 D.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5.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
A.拒和 B.迁都 C.变法 D.革命
6.右图严复雕像坐落在今天津古文化街上,附近的原宫北街大狮胡同是严复的故居,他在变法维新运动中为号召变法图强而创办的报纸是( )
A.《海国图志》B.《时务报》
C.《知新报》 D.《国闻报》
7.“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句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时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效果( )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发展农、工、商业 D.训练新式军队
8.镇压维新派的刽子手是( )
A.光绪帝 B.慈禧太后
C.邓世昌 D.李鸿章
9.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 )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某班同学编导的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材料,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1894年(农历甲午年) B.1901年(农历辛丑年)
C.1898年(农历戊戌年) D.1911年(农历辛亥年)
11.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二 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现在朕位几乎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1)材料中的这位皇帝是谁?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太后”是指谁?
(2)临刑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材料中的哪一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等待发榜。《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赔款……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复兴之路》
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你对“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是怎样理解的?
3.电影《大刀王五》中有个镜头:侠客大刀王五秘密进入监狱,准备营救被关押的好友谭嗣同,但谭嗣同坚决不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最后被清朝的刽子手杀害。
我们从谭嗣同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精神?有人认为谭嗣同的死不值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有人认为他死得其所,可以唤起后人。假如你是谭嗣同,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BBBBC DABBC B
二 非选择题
1.(1)光绪帝。戊戌变法。慈禧太后。
(2)谭嗣同。
2.1)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学习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和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一:“我”会选择逃走,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如先离开,以后再找机会。观点二:“我”选择为变法流血,以唤起民族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