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3、对苏武的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4、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另用课时)
重点难点
1、?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2、?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
熟读课文,意思不明的字词句用笔画上线,先根据上下文理解,再结合翻译书印证所学字词均需记忆积累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另可参阅创新设计上背景资料一栏):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了解李陵
李陵:让历史无奈的半世英雄
李陵,字少卿,汉朝陇西成纪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少时为侍中(皇帝的侍从官)、建章监(督工修缮柏梁台)。善射骑,礼贤下士,深得士卒之心。武帝以为有祖父风,拜为骑督尉。受命后,选英勇善战的步兵五千人驻酒泉、张掖,加紧训练,以防胡人的侵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带骑兵三万出酒泉伐匈奴。武帝想派李陵负责后勤工作。陵主动请求以自己的五千人独当一面,以少击众,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这次兵分三路,李广利是主力,李陵和另外一军是偏师。李陵根据既定计划,率其部卒出居边塞(在今内蒙额济纳旗)以北干余里,行军三十日到达浚稽山南的龙勒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单于三万人遭遇,连战十余日,所杀伤已超过自己兵力的总数。匈奴连死伤的人也来不及搬走。单于惊恐万状,准备溃逃。李陵也因孤军深入,给养发生很大困难。这时,他部下军侯叫管敢的,被校尉所辱,一怒投奔匈奴,把这里的虚实一一告诉了单于。怂恿他们再战必胜。单于就征调左、右贤王(匈奴最高官位),出动全部人马和能拿弓的百姓来围困李陵于山谷中。单于占据山头,李军仰攻困难很大,士卒死伤如积。但是李陵劳军问伤,振臂一呼,负伤的士卒又爬起来作战。有的血流满面,也张起空弦,冒着百刃,跟匈奴死拼。且战且退到靼汗山,转战一日。夜半领壮士十余人突围,为单于察觉,率数干骑尾追不舍。李陵矢尽援绝,仰天长叹,终于降了单于。
汉武帝为人喜怒无常,刚愎自用,任人唯亲。前此数日,当李陵进军到龙勒水上时测绘了经过的山川地形,派人上报朝廷,武帝大悦,对来人封官许愿,王公大臣都向武帝奉酒祝贺。现在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食不甘味,闷闷不乐,大臣忧惧,不知如何是好。本来武帝想借此次出师来提拔李广利的,但李广利并未能立功。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辩护了几句,武帝反认为替李陵作说客,有意中伤和贬低李广利。这更引起武帝的忌恨,处司马迁以腐刑。于是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时间一长,武帝方察觉到李陵是无援致败,乃遣使慰问逃回来的李陵部下。次年,武帝又得到李陵唆使单于备兵防汉的诬告,就不分青红皂白,诛杀了李陵的老母、弟和妻子。单于即以女妻之,断绝了李陵返汉的愿望。后来中郎将苏武因事出使匈奴,单于百计胁降,也命李陵多方劝说。苏武正气凛然,不为所动。李陵感叹说:“嗟呼!我的罪上通于天了!”其后,汉朝与匈奴和好,苏武被放回国,李陵置酒款待苏武,又起舞作歌,真情感人,声泪俱下。
李陵是在孤军深入,打了胜仗,在矢尽援绝的情况下暂降匈奴的。但他毕竟是背汉降敌,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孙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过。以后又百计劝降苏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谅了。
4、关于苏武
苏武年轻时凭著父苏建的庇荫,与兄苏嘉、弟苏贤皆为郎,后升为栘中厩监。时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以相抵。
(苏武出使匈奴略)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苏武回到长安。昭帝下令苏武带一份祭品拜谒武帝园庙。官拜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官拜中郎,赐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因年老而返乡,各赐钱十万,终身免徭役。
上官谋反昭帝始元七年(前80年),左将军上官桀、骠骑将军上官安父子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燕王刘旦、鄂邑公主谋反,苏武之子苏元因参与阴谋,而被处死。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记下霍光的过失交给燕王刘旦,使刘旦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肯降。但回到汉朝后,只为典属国。然而霍光属下长史并无功劳,却被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直到刘旦等人被处死,追查同谋者。苏武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其子又参与谋反。廷尉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奏章搁置,只将苏武免官。
宣帝时期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宣帝即位。宣帝赐爵苏武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后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苏武通悉典章制度、出使持节不降。于是宣帝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宣召,多次进见。拜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入朝,尊称为“祭酒”。苏武把所得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和过去的邻里朋友,家中不留一点财物。恭哀皇后父平恩侯许广汉、宣帝舅平昌侯王无故和乐昌侯王武、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此时苏武年事已高,宣帝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苏武透过平恩侯许广汉向宣帝陈述:“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宣帝许之。后苏通国随汉使回汉朝,宣帝命其为郎。又让苏贤之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余岁,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去世。
苏武牧羊歌曲的歌词据说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北京一位中学教师所撰写。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共服汉德威。
二、看《苏武牧羊》(组歌),初步了解苏武。
1、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
春草年年绿, 绿了千年;牧歌悠悠唱, 唱遍草原。有一支歌, 也唱了千年。奶奶唱给爸爸听, 我唱在心间。秦时的明月, 依然明艳;汉时的雄关, 已经不见。多少英雄的伟业, 已经被风吹散,一个牧羊人的歌声, 永留人间。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旌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心恸酸。秦时的明月, 依然明艳;汉时的雄关, 已经不见。有一支歌, 唱了千年有一支歌, 唱遍草原,有一支歌, 永留人间,有一支歌, 我唱在心间。
2、骁歌:出塞
出雁门, 越雄关, 别父老, 跨雕鞍, 为国家, 求平安。 男儿今出塞, 背后长河落日, 眼前大漠孤烟, 手持一根节杖 ,胸怀万里江山。
3、牧歌:贝加尔湖的冬天
白茫茫的雪原, 是沉沉的苍天;黄澄澄的太阳, 裹进了云里边。静悄悄的湖面, 空荡荡的荒野,孤伶伶的牧人, 伫立在天地间。凄厉历的寒风里,黑漆漆的长夜难眠。冰冷冷的长夜,梦境绿莹莹;梦中的花儿,红彤彤;梦中的草儿,水灵灵;梦中的星星,亮晶晶;梦中的太阳,暖融融;梦中的田野,翠青青;梦中的村庄,雨蒙蒙;梦中的炊烟,香袅袅;梦中的小河,水清清。莽苍苍的乌拉尔山,冰棱棱的贝加尔湖畔,白皑皑的湖畔牧歌,声悠悠。
4、琴歌:望月观花
怕见月, 尤其怕见月圆,月圆了不好, 月圆了让人心酸; 怕见花, 尤其怕见花艳,花艳了不好,花艳了让人心颤。 白发娘, 盼儿归,红妆空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不是不爱明月, 是因为月照故乡人, 是因为月圆了, 人未圆 ;不是不爱鲜花, 是因为鲜花如人面, 是因为人面桃花今不见。 怕见明月,头上的月正圆;怕见鲜花,手中的花正艳。
5、春歌:牧羊姑娘
在茫茫草原上,一群羊在浩荡春风里。牧羊人遇到了牧羊姑娘。 春风吹散了她的长发,春风吹红了她的脸庞,春风吹开了她的衣裳,春风吹亮了她的目光。让人昏眩的是太阳,让人痴迷的是目光,让人软弱的是春风,让人踌躇的是故乡。 春风吹乱了他的脚步,春风吹落了他的节杖,春风吹黑了他的白发,春风吹乱了他的心房。
6、酒歌:归来
留胡十九载,今天归来,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北海的牧人往家赶。登上了长城望南望,眼含着泪水望长安。长安不见十九年,十九年苦难对谁言?大青骡子你快快走,十九年看苦难熬出了头。黄河万里归大海,一头扑进母亲的怀。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 十九年牧羊北海边。
7、尾歌:梦里草原
当苦难已经过去,当昨天已成记忆,当那喧腾的鼓乐渐渐地平息,那悠悠的胡笳却又在梦里响起。当青春已逝去, 当白发已萋萋,偎依在怀里那草原的情歌,却又在梦里荡起。
三、早自习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课堂探究案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面问题:
一、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
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 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分析人物性格及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三、归纳小结
?以诵读民歌《苏武牧羊》作结: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四、当堂检测
请你找出一处人物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句子,认真研读,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