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学案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姓氏源流的相关知识,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二、导读
知识链接
1.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为姓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2)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
据此,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并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夏、商、周时期,姓氏作为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也就是说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3)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
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②.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③.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④.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⑤.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⑥.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⑦.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⑧.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⑨.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⑩.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2. 《百家姓》简介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排名:
01李02王03张04刘05陈06杨07赵08黄09周10吴
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
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冯28于29董30萧
31程32曹33袁34邓35许36傅37沈38曾39彭40吕
41苏42卢43蒋44蔡45贾46丁47魏48薛49叶50阎
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56锺57汪58田59任60姜
61范62方63石64姚65谭66廖67邹68熊69金70陆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顾82侯83邵84孟85龙86万87段88雷89钱90汤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乔97贺98赖99龚100文
3.文化寻根
(1)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
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
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二)、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文化而存在。
? 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每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支点,进而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
2、导思
1. 姓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人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那么姓氏是从何而来的呢?
2. 姓和氏有什么不同?
3.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四、导练
[跟踪试题]
1.看门匾,猜一猜门匾隐藏的姓氏。
“紫阳世泽” 姓氏 ????
“诗酒遗风” 姓氏 ????
“三省流芳” 姓氏 ????
④“爱莲世第” 姓氏 ????
2.“西门庆”因为他家住在西门,所以姓“西门”。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氏才合适呢?
3.列举中国传统节日及与之相关的诗歌。
[提高试题]
4.秦始皇是姓嬴还是姓赵?
5.解释一下《庖丁解牛》与《运斤成风》的主人公名称“庖丁”与“匠石”的含义。
6.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为什么?
7.你了解哪些文化传统?
五、学案答案
导思答案
1.①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如姬、姜等。
②群体崇拜的图腾的名称。如熊、牛、竹等。
③以兄弟排行顺序为氏。伯、仲、叔、季等。
④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2.“姓”是用来区分不同部族的;“氏”是用来区分贵贱的。
3.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导练答案
朱姓。(以先辈的名号为题词。“紫阳”,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朱熹的别号。)
李姓(李白)
曾姓(以先辈言论题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④周姓(周敦颐《爱莲说》)
2.姓屠。这是职业取姓。其他按职业取姓的还有巫、卜、陶等。
3.除夕——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七夕——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秦始皇族姓为嬴,据《史记 秦本记》介绍,这个嬴姓族团自商代起便因“世有功”而不断有人得到封赏,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衍生出不少小团体。到了周代时,又有一位姓嬴名叫造父的人,因立功而受封于赵城,于是这支以造父为首的嬴姓分支在获得赵城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个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识——赵氏。到了周孝王时期,这个既有嬴姓大标识又有赵氏小标识的族群,又被封到秦邑,由此发展成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国。
规范一点说,秦始皇的姓名应该这样表述:“嬴姓,赵氏,名政”。
5.庖丁,一个叫丁的厨师;匠石:一个叫石的工匠。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小民百姓,所以,他们没有姓,更不可能有高贵的“氏”,而只有一个简单的名。为了避免同名现象,人们只能在他们的名前再加上他们的职业来进行区别。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没了权威,不可能再分封,于是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
6.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7.龙文化
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
节日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这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若再上溯,则与古时对火的崇拜有关另外,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在中国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后来发展为八节气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
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学者把茶文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茶道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提出茶道的是唐代诗僧皎然宋代是我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