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学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②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过程和方法:合作探究、实践法。发现美、品味美、抒写美。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二、导读
知识链接
美:一位哲人说:“如果世间没有美,便没有生命;如果人类不能发现美,感知美,那生命的意义便失去了大半……美是一种内涵、一种气质、更是一种修养。
抒情: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记叙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导思
1.抒情的方式有哪些?
2.对抒情性文字有什么要求呢?
四、导练
【跟踪试题】
1. 分析下面语段的抒情好在哪里?
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一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波光粼粼,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着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宗璞《西湖的绿》)
【提高试题】
2.请以“绽放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主确定文体(诗歌、戏剧除外)2.不少于800字。
五、学案答案
导思答案
1.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感情间接抒情: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方式有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等几种方式。
①寓情于事,借事抒情
我们在回忆往事、记叙经历、述说体验时,往往会涌起感情的波澜。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作者因事而动情,情由事牵,感彩浓厚。如老舍《小麻雀》中“小猫衔着小鸟……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已经在我心里睁着呢”这段文字叙述小鸟被猫抓住之后,自己想追又不敢追,又不能不追这件事。文字简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麻雀的极度担心,对被损害的弱小者命运的同情。
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我们看到一些景物,往往会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中国文学很传统的表现手法和突出的艺术特点。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通过描绘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渲染出秋夜的幽寂清冷。借此表达了作者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再如现代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
③寓情于物,托物言志
选择一些可以借用事物,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用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某种感情、道理、风格、精神和品质,这就是托物言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借“梅花”这一形象表现了诗人饱受摧残,但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周敦颐的《爱莲说》、冕的《墨梅》、郑板桥的《竹石》、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是这种手法的运用。
2.①情要真实。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要动人,首先得真实。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还要注意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入文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发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读过后久久不能忘怀。
②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抒情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自身性格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但抒情一般都和记叙、描写、议论结合起来用。记叙是抒发感情的依托。在描写中,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表达感情有着直接的功效;而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之情得到升华。
③适当掌握表达技巧适当的表达技巧,无疑能对文章感情起强化作用。关键语句的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恰当的对比能使感情表达更鲜明。形象的比喻能使无形无质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
导练答案
1.抒情妙处:
(1)作者的动情点就是西湖的“绿”,文段中作者融情于绿中,通过对绿的描写来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对绿的喜爱。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体验,悉心捕捉,就可以收获心灵的感动,就能找到写作中最好的“大米”。
(2)借助相关手法,抒发真挚的情感,融情于境。
首先把人物置身于典型环境中, 将抽象的感情“过程化”,通过具体的叙述、描写,使之化抽象为具象;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叙述、描写、议论中,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2. 写作指导
(1)写作内容:能够展现美丽的事物、人物、性格、品质等等都可以作为本文的写作素材。
(2)写作重点:集中笔墨展现美丽,并诠释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即美丽是如何绽放的,美丽来自于什么。
(3)写作范围:“美丽”在此的范畴应该很大:宽容、善良、拚搏、坚强、感恩、执著等都是一束束美丽的情愫;亲情、友情、爱情可以绽放美丽,人性更可以绽放美丽;一颦一笑也可以绽放美丽;美丽是幸福,是纯净,是温馨,是柔情,是思念和怀想,是和平……从小处到大处,美丽的瞬间很多,只是作者要善于感悟美丽的真谛。
(4)文体确定:本文比较适合写成散文。表达方式可以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思路提示
“绽放美丽”是一个动宾短语。审题时要品味出“绽放”这个动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也许绽放在心里,也许绽放在眼睛里;它会绽放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会绽放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上,会绽放在微笑里,会绽放在“人”字的互相支撑中……这些美丽会绽放在不同的心境里,也会绽放在不同的时境中,只是作者要善于捕捉绽放的过程
写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记叙去叙说那些美丽的故事;可以采用描写去描摹那些美丽的景致;可以用抒情去感悟那些美丽的瞬间;可以用议论去品味那些美丽的情愫。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就本文的写作内容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笔:
1、可以写大自然绽放的美丽,但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景物的描摹上,应该进行联想升华,深刻感悟大自然中所蕴含的美丽。如春天的希望、夏天的热情、秋天的包容、冬天的孕育等。
2、可以写品质上所绽放的美丽,如坚强、乐观、宽容、善良、拼搏等,即表现出这美丽来自于上述品质。如霍金是美丽的,他的美丽绽放于不懈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抗争;丛飞是美丽的,他的美丽绽放于博大宽容的爱心。可先叙述后议论。
3、可以写亲情、写友情、写爱情,写人性,表现这些美好的情愫绽放出的美丽。
4、可以写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健儿,写他们的坚忍、拼搏、执著、顽强所绽放的美丽;写那些形体并不美丽的残疾人运动员靠不屈的性格绽放的美丽。
5、可以写汶川地震废墟上演绎的故事,写那些充满爱心的人们所绽放的美丽,如短信妈妈、谭千秋,捐款的乞丐、空降兵、残奥会上残疾的舞蹈女孩等等。
6、可以写感动中国的那些体现人性光辉的人,用他们的言行与灵魂去诠释绽放的美丽。
7、可以写微笑,写人与人之间的相扶相助,写由此绽放的美丽。
8、可以写古人,写那些具有忠诚、诚信、正义、坚守隐忍之人,如杜甫的忧国忧民、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意严格选材,围绕“绽放美丽”的中心,选准角度,敢于割爱,不堆砌材料,也不空谈,合理整合使用材料。
范文?
绽放美丽
将落未落的叶子在枝头咿咿呀呀地叫着,天空随着夏日的收场渐渐湛蓝,仿佛是秋日在低低私语,绽放着一年四季中一个非凡的美丽。
秋,已是这般的深了。
本来不该这样执拗地说,因为秋季刚刚随着夏的落幕上场,并且也不会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根深蒂固,可是秋却绽放了永恒的美丽,那美丽来自秋的深沉与包容。
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煦暖不属于秋,在人们眼中秋也许只是一抹冷寂的泪痕;“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也不是它的本色,人们听不到它的吟唱,只能感觉到它在细细地喁喁;
银装素裹漫撒大地也不是秋的追求,它一袭金衣,包容着收获,也包容着凋零。它所追求的只是一种深沉的、隽永的思念和有容乃大的美丽。
秋天的一切表情中,最美的就是“深沉”,那样一种内敛、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悲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于是秋季在如婴儿般的呢喃中幻化出了萧索而苍凉的大地。它的美丽化作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化作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愁思;化作了“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咏叹。其实又有谁能逃得开别情离愁,可又为何“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潇潇的晨雾里,山影和江水重叠掩映,一条大的趸船划开江面平静的轮廓,它就像是秋日里万水千山的思念,跨过山山水水的阻隔,随着顺风顺水的势头,一直划向天的尽头。秋就是以这样深沉的爱来寄托它飞向天边的思念,以它自己的表情诠释着独特的美丽。
秋天的美丽总是被冠以忧愁,其实它只是摄影师手中的照相机,随着咔嚓的一声轻响,画面即被定格在那充满回忆的瞬间。画面中栖息着收割后的植物的根茎,藏匿着农人刚刚播下的种子……那是一种包容一切的深沉。因此,秋天并不只是忧愁的,它在以包容展现着大地的清阔与寥远,依着船帆映出自己的倒影,在斜阳的映照里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趸船行进中的两岸更加开阔了,在百无聊赖的寂静中,听着两岸的鸟鸣猿啼,趸船在寂静而荫凉的清秋夜色中悄然行进着,这是一个鲜活的拟人,那些无生命的帆船行驶的姿态,给人以缥缈、优雅的感觉,看着那些山花与草木,更觉得它们是秋种下的思念的种子,虽处凄凉的秋景中却预示着来年再次释放芬芳、绽放美丽。
一声蝉鸣打破了寂静,秋迈着闲适的脚步走在落叶上,走在两岸的猿啼中……向天空、向自然、向人类绽放着深沉与包容创造的美丽。
【点评】作者把欣赏美丽的触角落在了大自然上,抓住秋天的特点,用含蓄的笔墨诠释了秋天所绽放的美丽——深沉与包容。作者赋予了秋天一种性格——内敛、深沉、包容。就一个中学生而言,感悟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作者没有仅仅去描摹秋天的景致,而是把秋天性格化、人格化,使秋天具有了灵性,感情真挚,形象丰满。而且文笔儒雅,善引古诗,文学色彩很浓。美丽贯穿全文,结构严谨。写法上运用了对比,以夏、冬来映衬秋之韵味。尤其那只行进在秋日的趸船,仿佛行进在人生之路的旅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