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5.5病毒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5.5病毒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1-25 16:3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教材在第四章介绍了细菌、真菌后,本章紧接着来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了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之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物进化、生态系统和生物技术的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发现史、种类、结构和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关于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病毒的种类很多,在生物圈的分布十分广泛,又营寄生生活,离开细胞后的生存能力很弱,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在生活中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定期消毒,勤洗手等,杜绝病毒的传播。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绝大多数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如 “科学*技术*社会”。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动植物、细菌和真菌这些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已经初步学会了观察、分析、比较等科学方法,具备顺利地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认识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他们对本节课涉及到的有关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有关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学生并无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另外,对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在这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较好地掌握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对自己的教学及时作出调整,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见附录1。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特征;
(3)认识病毒的生活;能够理解病毒的生活与其结构组成是相适应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并整理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分析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明确病毒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认同病毒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树立辩证的观点。
(3)认识到病毒的种类很多,在生物圈的分布十分广泛,又营寄生生活,离开细胞后的生存能力很弱,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在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四、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特征;
2、 病毒的生活;
3、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特征与繁殖特点。
六、教学准备
前概念调查问卷,课时巩固练习,多媒体课件
七、授课时间: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几张图片及一个视频:
1)躺在目光呆滞的妈妈怀里的骨瘦如柴的儿童艾滋病患者。
2)年迈的外婆无助的看着躺在婴儿床里的艾滋病患者。
由两幅图片引起我们怎样的深思呢?艾滋病很可怕?
3)非典时期无畏的医护人员,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打造美好明天。
继续观看一组图片(流感、禽流感、口蹄疫、艾滋病、狂犬病等),提出问题,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那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曾令让人们毛骨悚然的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种类、繁殖、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2、新知探究
A、病毒的发现历史
(1)设疑:究竟病毒这种特殊的生物是什么时候被人发现的呢?
(2)插入图片:
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当时有一个科学家叫伊万洛夫斯基,它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病因时,推想这种病是有细菌引起的。
(3)观看动画: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将汁液通过一种过滤器,这种过滤器能将细菌滤去,也就是说细菌不能透过这种过滤器。然后将过滤器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
(4)学生思考:要是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这片正常的烟叶会不会患病。
(5)观看动画,进行分析:为什么会患病。
(6)讲解:滤过性病毒。引出问题是细菌大还是滤过性病毒大。引出科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在研究动物口蹄疫时,也发现了滤过性病毒,
B、病毒的形态大小
(1)讲述:人类首次看到病毒的结构是在20世纪初期电子显微镜发现的时候。
(2)展示图片:19世纪的显微镜、20世纪的电子显微镜。
讲解:病毒的单位要以纳米来表示,一纳米只有百万分之一毫米。
(3)展示图片:烟草花叶病毒结构。引出不同病毒具有不同的形态,展示几种别的病毒结构图。
展示图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病毒结构。
互动:比较三者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4)总结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E、病毒的种类
(1)互动:展示几组病毒或患病生物图片,让学生自行分类。最后计较哪种分类方法比较好。
(2)总结:依照寄主的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也叫噬菌体)。
F、病毒的生活
(1)提问:a、病毒能独立生活吗?为什么?
b、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样的细胞中?这样的生活方式叫什么?
(2)设疑: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怎么样?引导学生答出不表现出生命的特征。
(3)讲解: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
(4)设疑:细胞是怎样繁殖的?那么病毒是怎样繁殖的呢?
(5)展示动画:病毒的繁殖过程。
总结:病毒的繁殖特点。
G、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借助师生收集、整理的有关资料,由学生总结出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
(2)互动:哪些疾病分别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
3、巩固练习
4、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十、板书设计
第五章 病毒
一、病毒的发现
二、病毒的种类
1、按照形态进行分类
(1)杆状病毒,
(2)球状病毒,
(3)蝌蚪状病毒,
2、按照寄主细胞进行分类
(1)植物病毒,如 烟草花叶病毒。
(2)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
(3)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