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5 23:5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19世纪初的一位英国商人说:“只要中国每人买一顶棉制睡帽,就够曼彻斯特所有工厂生产几十年。”这句话揭示了( )
A.中国人不喜欢棉纺织品
B.交通不畅导致英国棉制睡帽很难运到中国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2.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因毒品引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采取的行动是( )
A.掀起瓜分狂潮 B.扩大资本输出
C.再次发动战争 D.割占台湾岛
4.法国大文豪雨果有这样的评价:“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无与伦比的圆明园被毁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进入19世纪60年代,外国商品进出口量空前增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
A.通商口岸遍布了整个中国沿海 B.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由外国人担任
C.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中下游 D.中国进出口货物税开始由中外协定
6.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了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曾到过天京的西方人富礼赐曾发表评论说:“天王之基督教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个狂人对神圣之最大的亵渎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 )
A.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宗教 B.与西方宗教思想没有任何联系
C.遭到了列强的强烈反对 D.只是农民表达思想主张的工具
7.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截然不同的是( )
A.出现了战略上的失误 B.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带有宗教色彩
8.“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哪一事件首先实践了“西方的新型工业的梦想”(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一五”计划
9.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
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对上述材料中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影响论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
B.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战败源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2.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内容的是( )
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 B.训练新式军队
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13.“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据此理解戊戌变法的作用是( )
A.促进思想启蒙 B.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C.挽救民族危亡 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14.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流传的揭帖:“……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判断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
A.反帝爱国运动 B.反帝反封建运动
C.爱国官兵的反帝运动 D.普通的农民运动
15.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了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首相)巴麦尊声称:“中国全局的事情已经改变了,从前中英为仇敌,今则我们与中国政府已有极友善的关系;我们现在已能与其最高级的政府直接交涉……如果我们予以友善援助,而能令中国内部全局得入正轨,且看前途商业之大发展啊!这商业是可以预其必兴的……如果不援助这个……中国政府以成全其努力及改进,则在我们方面说,真是自杀的动态了……英国如能恢复中国内部的安定秩序,而伸展欧洲与中国的商务关系,那是于彼此互有利益的……如果中国内部的‘乱事’可以荡平,则我们将可于与中国通商中获得我们国家财富及繁荣的重要源头了。”
(1)巴麦尊的话是在什么时间讲的?




(2)中国内部的“乱事”是指什么?英国对此持何态度?为什么持这种态度?




(3)如何理解“从前中英为仇敌”?这种“极友善的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4)这段材料表明英国将对清政府采取哪些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企业出现在19世纪的下半叶,就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官办企业。洋务派在地方上的代表有①、②、③、④等人。洋务企业的文化核心可以概括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为民族的兴亡承担责任。
材料二 选(汉阳铁厂)厂址时,张之洞为了在自己的总督衙门就能看到工厂的烟囱冒烟,硬将厂址选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为此,不仅大大增加了煤铁转运的开销,还使选厂址、筑矿基多耗费白银100多万两。
(1)材料一中①②③④指哪四个人?



(2)材料一中提到“为民族的兴亡承担责任”,此目标完成了吗?为什么?




(3)材料二中的“汉阳铁厂”具有怎样的地位?




(4)材料二中厂址的选择犯了什么错误?如果让你选厂址,你会注意什么问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引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编》
材料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材料三 义和团各团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引自《庚子纪事》
材料四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引自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五 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引自《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四反映义和团对待洋人的态度怎样?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的什么局限性?



(4)材料五中“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指的是什么?说明义和团的作用是什么?既然“瓜分一事,实为下策”,那么此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上策”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解析: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迫切要求开拓国外市场,倾销商品。这是其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故选C。
2.A 3.C 4.B 5.A 6.D 7.B
8.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首先实践了“西方的新型工业的梦想”,故选A。
9.A解析:依据“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可知这是对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的评价,故选A。
10.C
11.C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战败源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属于战败的原因,不是影响,所以答案选C。
12.A
13.A解析:“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是指封建正统思想,“打开了缺口”是指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分析四个选项,B项是指经济方面的影响,C、D两项是指国家政治方面的影响,只有A项是思想方面的影响。
14.A 15.D
16.(1)是在1856年以后。
(2)乱事指太平天国运动。英国对此的态度由开始的中立转变为支持清政府镇压。因为继续保持中立会有损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考虑的是哪一个政府做中国的主宰者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
(3)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和清政府一直是敌对关系。“极友善的关系”的实质是清政府对英国妥协,联合英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英国将支持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包括出兵帮助清政府剿杀太平天国起义军。其根本目的是获得在华利益的最大化。
17.(1)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顺序可颠倒)
(2)没有。洋务运动没有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也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3)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厂。
(4)远离铁矿、煤矿产地,增加了运输费用,注意靠近原料产地,减少生产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18. (1)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奉行卖国政策,人民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2)“灭洋”:
(3)“保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4)①“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指当时义和团不畏强暴的英勇斗争精神。②作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③“上策”是“以华治华”,即扶植在华的代理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