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3-4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人物中被誉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毛泽东
2.下列与孙中山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反封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1894年,他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C.三民主义是他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D.1911年元旦,他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孙中山曾高度评价某次革命事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成。”“是役”是指( )
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4.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是疯子。孙中山曾经就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会被看作成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5.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留存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可以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6.孙中山说:“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所说的“一人冠冕”指(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B.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7.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勇,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没有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8.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关于某运动的一张卡片(见图)。该运动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C.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D.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9.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陈独秀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
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10. 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1.“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12. 1918年11月,蔡元培提出的“劳工神圣”“今后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口号很快风靡全国。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思想主流
B.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新希望
C.“民主”和“科学”成为两面大旗
D.五四运动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
13.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第三个主导因素应是上海( )
A.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
C.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D.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
1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C.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D.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15.下列有关中国共产党主要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领导组织工人运动
B.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李大钊出席中共一大并当选为书记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的组织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几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1911年《军政府宣言》
材料二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三、凡革命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
——1924年利、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 (一)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当时提出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
(2)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变化。
(3)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什么变化?
17.五四运动如同一团不灭的火,从20世纪的那一头燃到了20世纪的这一头。它也像是一条奔涌不息的思想河道,从20世纪的那一头流到了20世纪的这一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像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但唯独1919年的这一次,激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人经历了难以承受的从大喜到大悲的心理落差。
材料二 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就说:“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假使不要反对的话,那么,五四运动就是错的。”
材料三 胡适在1922年回忆说: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新派期刊仅《新青年》《新潮》等不超过10种,而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半年中,中国出现了大约400种新的白话文期刊,大约350种周报,而且,皆以“传播新思想,改造旧社会”为己任。各种思溯和主张背后的支点,都是救国强国的信念。……那些后来成为著名共产党人的青年人,无不是在对各种各样的强国思路和手段的比较选择中确立起自己的信念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晋《五四为什么永远?》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1919年这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发生的原因。并用史实佐证“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的说法。
(2)材料二中“卖国政府”指哪一政府?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
(3)五四为什么永远,其实更多体现于精神上。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应该发扬五四运动的哪些精神?
18.如图为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请你利用学过的历史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何时?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有哪些人?(写出2个即可)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和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会被看作成疯子”。题干反映的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的历史现象,从时间上看,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材料变化无关,A项排除;B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中的“实现”一说错误,故D项排除。
5.D 6.C
7.B解析: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含义的认识,理解题目中“革命尚未成功”的含义。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制定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A、C、D均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依然存在,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B正确。
8.A
9.C解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因而A、B说法不正确。李大钊在运动后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D说法不正确;只有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正确。故选C。
10.C 11.C 12.B
13.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是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故选C。
14.B 15.C
16.(1)孙中山当时提出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民族国家。局限:此时的民族主义还没有提到反对帝国主义。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已取得的特权,承认不平等条约;1924年他则明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3)早期只反对清政府统治,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期望帝国主义支持中国革命:后来发展到较明确地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等反帝斗争的纲领。
17.(1)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或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2)北洋政府。性质: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3)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抗争的精神。
18.(1) 1921年7月。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何叔衡等。
(2)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全国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