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版新教材】高一第三单元 课件 (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统编版新教材】高一第三单元 课件 (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5 22:0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高一第三单元诗词
7、《短歌行》《归园田居》
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琵琶行》
9、《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第7课)第一、二课时任务:
自学《短歌行》《归田园居》两首诗,解决:
一、疏通字词,理解、翻译诗句,归纳诗歌的层次结构,完成《同步练习册》第41页“语言建构与运用”部分。
二、深读文本,把握重、难点,完成《同步练习册》第42页“思维发展与提升”部分。
第三课时:
一、文学常识积累:
1、曹操、陶渊明简介:
2、歌、行、歌行
3、三曹、建安七子、建安风骨
4、山水田园诗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为“短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璨、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建安风骨:三曹、七子继汉乐府之后,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文学史上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二、重点分析《短歌行》。
1、有感情诵读。
2、梳理诗歌的层次。
3、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
4、把握诗歌的表现技巧。
三、完成单元作业一。
课文
知识点 主要内容 主旨情感 表现手法 语言风格

《短歌行》

《归园田居》
课文与
知识点 主要内容 主旨情感 表现手法 语言风格
《短歌行》 人生短暂,渴求贤才并以礼相待以及建功立业的感慨。 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求及建功立业的宏愿。 比兴、
用典 雄健深沉
质朴刚健
《归园田居》





描写了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场景。 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喜悦之情。 比喻、
白描、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平淡舒缓
古朴自然
重难点:
一、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4)、(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5)、检查练习册第42页第4题。
二、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1、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使用白描手法勾勒事物时,要求作者用简练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
3、使用白描手法绘景时,要求作者用简笔作粗线勾画,组成生动的画面。
运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2)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释义: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4)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
(1)鲁迅《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2)鲁迅《孔乙己》对孔乙己的描写:“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3)《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4)《红楼梦》对贾宝玉的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若悬胆,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 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5)《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捐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 ,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 , 娇踹微微 ; 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 心较比干多一窍 , 病如西子胜三分。
(6)鲁迅《药》中对康大叔的描写: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三、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景物或人物,100字左右。
四、经典“勇”流传:用自己比较喜欢的曲调把诗唱给大家听,任选一首。
(第8课)第一、二、三课时,学生自学文本,解决下列问题:
1、疏通字面意思,解决文字障碍,完成练习册第46--47页练习。
2、概括每首诗的情感。
3、深入阅读文本,完成练习册第47--48页、第48--49页、第49--50页练习。
第四课时:
1、作者简介(见练习册第47、48、49)
2、背诵、默写。
3、根据讨论情况解决疑难。
4、重点检查《梦游天姥吟留别》。
5、完成单元作业二。(见下表)
课文
知识点 主要内容 主旨情感 表现手法 语言风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

课文
知识点 主要内容 主旨情感 表现手法 语言风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的梦境。 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与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 对比、夸张、
虚实结合
自然纯朴、清新飘逸

《登高》


描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羁旅漂泊之苦。 视听结合、
借景抒情 雄健有力、对仗工整、节奏铿锵。

《琵琶行》


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际遇。 对琵琶女的同情与壮志难酬之悲。 正侧结合、
视听结合
比喻、对比、
细节、借景抒情 通俗明快、
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