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第3节 第1课时 问题解决(一) 西师大版(2014秋)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第3节 第1课时 问题解决(一) 西师大版(2014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28 09:5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问题解决
第1课时 问题解决(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例1,第28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第28~29页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初步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校会议室一共能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
2.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数学条件信息和问题:学校会议室,主席台上可以坐6人,主席台下有13排,每排坐9人。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教师:这个问题和第1个问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第1题直接告诉了台下能坐的人数,第2题没有直接告诉;“主席台上坐6人”的条件和所求“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的问题都一样。
教师:比较这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感觉?
经过讨论,学生可能会觉得第2题难一些,解决方法有些相似等。教师顺势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学习复杂一点的问题解决。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一)]
[点评:用一步计算的问题引入两步计算的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问题解决的相关经验,减缓新课学习的坡度,为新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独立思考。
教师:大家觉得第2个问题要复杂一些,这个难一点的问题大家认为该怎么解决? 先独立思考一下。
(2)合作交流。
教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听听同桌的想法和你自己的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集体交流。
请一个同学说说与同桌讨论后的想法,大家仔细听后作补充评价。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考方法:要求“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的问题,可用“主席台上坐的人数+主席台下坐的人数”,而主席台下坐的人数未知,则可用“每排坐的人数×排数”进行计算。(教师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主席台上坐的人数+主席台下坐的人数=会议室一共坐的人数……)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补充表达自己的分析思考方法,例如:要先求主席台下坐的人数,再用主席台下坐的人数+主席台上坐的人数=会议室一共坐的人数……
(4)提炼分析。
教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分析得有条有理。综合大家的分析,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要几步,是哪几步?
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提炼问题:①主席台下可以坐多少人? ②台上、台下一共可坐多少人?
(5)独立解决。
教师: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清楚了吗? 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交流评价。
13×9=117(人) 117+6=123(人)
答: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123人。
2.回顾小结
(1)想一想,小组内议一议: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引导学生回顾问题解决过程,总结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先要熟悉条件和问题,再根据条件和问题思考该怎么做,然后解答;先思考所求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都知不知道……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梳理解题步骤和思考分析方法。
3.试一试
教科书第28页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2)全班展示交流评价,重点引导思考和分析过程的交流。
[点评:本环节按独立思考、合作讨论、集体交流三个层次进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分析思考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调控学生交流评价,及时介入总结提升,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巩固深化
教科书第28~29页练习六第2~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展示。展示时重点聚焦于分析思考的过程和方法,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点评:通过类似和变式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及时巩固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切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提升
教师:回顾我们这节课经历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点评:及时总结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强化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数学思维方法,促进学生体会数学学习思考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