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目
地理
课 题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课 时
1
教 材
分 析
“等高线地形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的内容。地形图是地图中重要的一种类型,它在实际的生产与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因此,教材把它独立成节,而等高线地形图又是认识地形图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如何阅读地图、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地图的基础之上的拓展,因此该课题应该是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知识的延伸。
学 情
分 析
学生通过对第三节的学习,对地图的阅读方法、如何选择“为我所用”的地图已有所掌握。等高线地形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对比,这对于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的难度。因此,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力求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捏山、绘制地图,获得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教
学
目
标
1.知道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含义,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某点的海拔及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的陡缓状况。
3.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了解山地不同部位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4.学生逐步提升动手制作、阅读地图的能力,逐步培养合作学习的科学素养。
5.学生树立抗灾防灾意识,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 学
重 点
1.对照地图判读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部位,判读坡的陡缓状况。
教 学
难 点
1.如何由山地实体图转换到等高线地形图。
2.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地不同部位。
教 学
方 法
多媒体演示、师生合作、小组合作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情境导入
动手试试:小组合作,制作“小山”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身体力行
提高学习兴趣
引导认知
活动1
1.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的预习任务,每小组队员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a.自主预习:
b.合作探究:将自己组捏的“小山”绘制成一幅平面图。
教师行间巡视,解决难题。
2.请部分小组展示作品,其他小组评论,
小组长汇报:绘制过程中的注意点,及主要知识点。
分工,合作。
预习,讨论,绘制
积极性高。
成果汇报,思维碰撞,知识汇总
合作
探究
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引导
认知
活动2
展示1:FLASH课件——海拔和相对高度
展示2:FLASH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帮助同学们将课本中图1.35等高线示意图重新理清)
反思自我:
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的讲解,重新画一幅本组的图“小山”等高线图,对比本组的前后两幅图,选择较合理的一副保存。
了解知识,
学会灵活运用
观看视频,梳理知识
动态示意图,形象直观。
梳理知识后重新设计有助于知识点的巩固
活动3
对比学习:
1.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山脊、山谷、陡崖
a.请各组将小山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小山的山峰。移开小山,看看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什么位置,找出规律。
b.依次类推:山谷、山脊、陡崖
2.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小山与等高线示意图之间对比找规律)
对照学习
寻找规律
对比学习,运用直观的感受去总结规律。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活动4
灵活运用:
1.展示一组景观图片,请同学们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2.给出一幅景观图,找出其中的各个地形部位,探究:哪个部位适合攀岩?哪里容易发育河流?哪里爬山会容易一些?
知识链接——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叫等高线,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那么,海洋的深度
如何表示呢?(P26文字)
畅所欲言
积极参与
学生阅读
记忆
体现地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的理念
课
堂
小
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这节内容,我们采取分组做模型,绘图,探索知识,继续绘图,总结规律的知识,分组合作、探究、推理等过程。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海拔,怎样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如何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并学会了实际运用。
习
得
展
示
1.下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2. A、B点的海拔分别为700米、400米,则A、B点的相对高度是
A.700米 B.400米
C.300米 D.200米
贝贝班上准备组织一次登山活动,为了安全,老师拿出一张该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强调了安全事项。读图完成3——5题。
3.老师强调:山上有陡崖,很危险,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请你判
断图中陡崖在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4.老师说:“这次我们登的山比较高……”从图上看,山顶A的海
拔高度可能是
A.400米 B.460米 C.510米 D.560米
5.老师问:“登上B山顶有四条线路,该选择哪一条路线上山较轻松呢?”
A.① B.② C.③ D.④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