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
大融合
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东晋
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87万
8万
淝水
影 响
公元383年
以少胜多
时 间
双方
特点
北方再度分裂;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社会相对稳定
淝水之战
前秦和东晋
成语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何雄壮,风声鹤唳究可哀。
草木皆兵成一梦,东山再起新局开。
淝水之战中的成语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魏书·序纪》
拓跋鲜卑进入中原
386年,鲜卑人拓跋珪重建代国,稍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建都平城。
439年,拓跋焘领导北魏武力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时期。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初识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平城
洛阳
“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内容:
494年迁都洛阳。
1.目的:
加强对北方的治理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胡服
汉服
材料二:
改穿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材料三:
改用汉姓
材料四: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与汉族通婚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①494年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使用汉语,改穿汉服 ,采用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
(3)意义: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孝文帝?
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增强北魏实力,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
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勇武之气,导致鲜卑族分裂和消亡。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交融中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文化艺术的交融
各民族的大交融的表现:
1)生产生活:相互学习
2)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
3)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4)社会习俗:相互借鉴
5)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